,這隻能說大部分。不知道各位教授是否還記得一首山歌——徐人歌。”

徐人歌。

黃一凡只是一提到徐人歌,程禮便感覺壞了。

怎麼忘了還有徐人歌。

只是,對於大眾而言,暫時不少人卻是並不知道什麼是徐人歌。

但不知道不要緊,如果都知道,要黃一凡來開講座做什麼。

提出徐人歌之後,黃一凡便解釋說道:“楚辭雖然沒有失傳,但仍以某種表現形勢流傳了下來。這種流傳下來可以透過文獻的考據,透過各類文獻的考據,我們能夠知道華夏還有一種可以和聖詩相媲美的詩歌,這種詩歌便叫做楚辭。而在這一些文獻當中,最為能證明楚辭存在的,便是楚國流行的大量山歌,其中《徐人歌》便是文獻記載的一首非常流行的山歌。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帶丘墓。】

站在講臺,黃一凡緩緩吟唱了這一首詩歌。

“好詩。”

這首《徐人歌》只是一念出,臺下一干學子便鼓掌大叫道。

這首詩歌雖然沒有易水歌之類的看起來這麼的霸氣,但讀來仍是韻味十足。

“黃一凡老師,這不是徐人歌吧。”

程禮反問說道。

“噢,對,我剛才唸的詩不算是真正的徐人歌,是我自己隨便寫的。反正真正的徐人歌也失傳了,大家也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我寫了一首隻是讓大家欣賞一下。”

又是傳來大笑的聲音。

“但是,不管我這首徐人歌是不是我自己寫的,但在楚辭裡面,徐人歌卻是真正的存在,不是麼?”

“哼……”

程禮選擇不回答。

黃一凡也不管程禮,繼續自己的講座:“雖然這首山歌具體寫的是什麼,至今已經無從可考。但是,大致意思還是知道的。他說的吳國“延陵季子”帶著寶劍出使晉國,路過徐國時遇到徐君,徐君非常喜歡季子的佩劍,但不好意思開口索要。季子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為還要出使他國,不便立即解劍相送,想等回來路經徐國時再相送。不料回來時徐君已死。季子憑弔了徐君之墓後,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隨從的人問季子:“徐君已死,為何還要送給他佩劍?”季子回答說:“當時,我心裡已把佩劍默許給他了,只是不便相送,現在豈能背信棄義,違背自己心中許下的諾言。

徐人歌自然讚賞的是季子恪守諾言的美德,但是,徐人歌一說的不是楚國的人物,是吳國,季子是吳國的皇族。二說的也不是楚國的事件,徐人歌是在徐國的土地上發生的事件,三說的更不是楚物。但是,這一首徐人歌仍然被例朝史學家認為是經典楚辭之一。我不知道是諸子史家的定義更強呢,還是程禮教授的定義可以否定諸子史家的論斷。”

說到這裡,黃一凡停了停,看向了程禮。

與此同時,臺下的一些學子,觀眾也看向了程禮。

不言而喻,此之前程禮所說的楚辭四大標準,但這會兒卻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一首徐人歌,他就不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可是,他卻仍然是楚辭。

“徐人歌雖然說的不是楚國發生的事,也說的不是楚國的人物,但仍然屬於用楚國方言寫的歌曲,也就是仍在書楚語,所以,徐人歌仍然屬於四大標準之例。”

看著一眾人士看向自己,程禮辯解說道。

“那這麼說,程禮教授您的楚辭四大標準不是合在一塊,而是單獨分開,只要符合其中一項條件的就可以是楚辭,是麼?”

“是的。”

程禮點頭說道。

“呵呵,程禮教授,你們楚辭學協會的標準原來可以不斷完善的呀,這倒是值得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