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發音可能不同,但大漢最不同於草原的就是文字。一份政令,在大漢各個地方的理解是相同的,這就是認知的統一!

而草原,一份文字,經過多次翻譯以後,意思會有所改變,會產生認知離散,從而無法產生心靈上的統一。而且,語言一旦變化,人心就會變化,因為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那就是你我,而不是我們。

大將軍鄧騭在此期間,專門派人請袁華到家裡進行家宴,期間鄧太后剛好回家省親。

鄧太后讓左右皆退下,三人單獨聊了一個時辰。

袁華在回到驛站以後,曾經對古塔說:“鄧太后,乃奇女子也!東漢何其有幸,能有此太后坐鎮大漢,延續了大漢的氣運。”

袁華早已派人瞭解過鄧太后,原因很簡單,鄧太后才是現在大漢真正的掌權之人。

東漢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漢和帝駕崩,年僅二十七歲。朝堂之上,群臣惶惶,天下未定,幼主即位,國事如麻。

在這風雨飄搖之際,一位女子挺身而出,以她的智慧與魄力,穩住了東漢的江山。

她,便是鄧太后。

鄧太后,名綏,南陽新野人,出身名門,自幼聰慧過人。她不僅精通經史,更兼有政治遠見。漢和帝在位時,她便以賢德著稱,深得皇帝信任。和帝駕崩後,她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開始了她長達十六年的執政生涯。

鄧太后的首要功績,便是穩定了政局。漢和帝去世後,朝廷內外暗流湧動,權臣宦官各懷心思。鄧太后以鐵腕手段,迅速平息了內部的紛爭。她重用賢臣,如楊震、李固等,整頓吏治,肅清貪腐,使得朝政清明,天下歸心。

在經濟上,鄧太后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她深知民為邦本,下令減免賦稅,減輕百姓負擔。同時,她鼓勵農業生產,興修水利,使得東漢的經濟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和發展。

她本身極其簡樸,並同樣嚴格要求家人和皇室,她曾說,“食不過求飽,衣不過求暖,何須奢靡”。

在文化教育方面,鄧太后也頗有建樹。她重視儒學,提倡教化,廣設學校,選拔賢才。她本人更是博覽群書,常常與大臣們討論經義,推動了東漢文化的繁榮。

她是中華第一個讓女孩和男孩共同上學的女子,她開創了第一個男女共同上學的學堂,雖然只是針對官宦和貴族,但這已經是壯舉。

她還親自撰寫《女誡》,教導後宮女子修身養性,成為後世女子教育的典範。

她投資造紙業,紙張可以大規模製造,並慢慢便宜下來,她是最初的推動者。

鄧太后的外交政策也堪稱明智。她深知邊疆安定對國家的重要性,因此對羌族等少數民族採取了懷柔政策,既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又維護了邊疆的穩定。

袁華並不知道,這位太后被後世稱為“皇后之冠”,後世的皇后大多以她為楷模。

但袁華從交談裡,知道這位太后,極其智慧,她隱晦的提到,要讓一部分家人加入海外開拓。

袁華說:“海外開拓是有風險的。”

可鄧太后卻直白的說,“於鄧家而言,此世間最危險之地,莫過於我死後的洛陽!”

袁華聽懂了!

大漢這個王朝,極其依賴外戚。衛青,霍去病,霍光,這些名臣光耀古今,開創大漢雄霸之基業,卻全是外戚。

但大漢的外戚,往往會遭到血洗,一輪接一輪,如風雪般,殘忍而無情。

鄧大將軍在一旁默默無語,他雖然無愧於心,但也深知大漢的過往,深知一旦鄧太后離開,鄧家的危險。

太后最後說道:“我兄,必須與我共命運!可子侄無辜,請先生帶他們去海之極,我鄧家無所求,只求他們可以安度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