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下行、房地產下滑、利率持續下降、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同時國際環境緊縮、地緣政治動盪,企業該怎麼辦?

有人說,要麼出海,要麼內卷。

近年來,悲觀的預期困擾著很多老闆,不少人開始停一停、聽一聽、看一看。

7月份,我們一行人去東京考察和學習,“摸著日本過河”,看看日本企業是怎麼度過大衰退的。

在大衰退期間,日本哪些市場觸頂下滑?

房地產、傢俱、家電、服裝、教育、文具、嬰兒用品。

在大衰退期間,日本哪些行業、市場和企業逆勢崛起?

含咖啡因飲料(碳酸飲料、茶飲、咖啡)、美妝(美容儀器、化妝品、美容服務)、平價日用品、二手市場、健康食品、保險與養老金、便利店、半導體材料、醫療器械與精密儀器。

逆勢崛起的企業,中國消費者最熟悉的品牌有優衣庫、無印良品、7-11便利店、三得利。還包括一些轉型成功、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如三菱、日立、三井、基因士、思科林、東麗、大金工業。本篇文章主要關注的是日本本土市場的變化與逆勢崛起消費類企業。

我們想了解的是,同時在經濟增速下行、房地產下行和老齡化少子化的背景下,有沒有一些共性可以參考:

低增長時代的商業機會。

比如,房地產全面下滑對消費產生什麼影響?對消費心理與投資偏好帶來哪些影響?能否從這些逆勢崛起的日本企業中找到一些共性?

當然,中國與日本的環境差異很大,不能簡單比較,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些思考問題、捕捉機會的視角。

消費心理與行為變遷是捕捉商業機會的重要視角。從消費的角度來看,任何時代、任何週期都有機會。即便是內卷的機會,我們也要更早感知、更早準備。

這次東京之行,我們還拜訪了三浦展老師,他被稱為日本消費社會研究的“第一人”。三浦展老師把日本1912年以來的消費社會分為五個階段,分析了每個階段的社會背景、人口形勢、經濟走勢、消費心理與行為變遷、消費偏好與特徵、興起的行業與企業。

我的理解是,中國從1990年到2020年三十年的消費特徵,在與日本第一、二、三個階段都有明顯的體現。日本消費社會第四階段(1998年-2020年),即大衰退期間的消費心理與行為變遷、消費偏好與特徵,值得我們研究與參考。

所謂“宏觀看大勢,微觀找機會”,我們可以從消費的角度,關注未來中國市場的變化,捕捉一些趨勢性的機會和結構性的機會。

我根據中國宏觀經濟與老齡化的走勢,結合日本學習與考察的一些體會,從消費的角度看未來五大商業機會。

服務消費機會

當經濟增速下行,市場預期下降,投資與消費週期壓縮。長週期的大類商品消費,如住房、汽車、家居、家電,持續下降。

實際上,家電汽車等耐用品,在經濟高增長時代已經普及、飽和。

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危機爆發後,傢俱家電大類商品消費跟著下滑。中國傢俱家電和汽車的消費總量下降比房地產更早一些,大概在2017、2018年就已觸頂,然後持續下降。近些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火爆,容易給人帶來錯覺,認為是汽車消費增長,其實是新能源汽車搶佔了燃油車的市場,國內汽車整體消費並未增長,只是出口大漲。

現在,大家不敢做長期的打算,很少家庭願意按揭20年買個幾百萬的房子,鎖定未來20年持續供房支出。買車也是如此,一輛車使用期假如為10年,買一輛車意味著一次性支出未來十年的購車費用,同時還鎖定了未來十年的保險、保養、油電、預期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