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製造業持續升級的背景下,對高階技工的渴求愈發強烈,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們面臨著數百萬甚至千萬級別的高階技工缺口。

這種供需矛盾的根源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技工荒”問題?

我國製造業勞動力隊伍龐大,但結構性用工荒問題日益顯著。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製造業就業人數位居行業第二,佔比高達181。

然而,《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2020年中國十大重點製造領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已超1900萬,預計到2025年將逼近3000萬,缺口比例達48。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上,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郭臺銘指出,大學教育與工廠實操之間存在較大鴻溝,許多大學生對基層流水線工作缺乏興趣。

據官方資料顯示,儘管技能人才總量達680萬,高技能人才卻僅有100餘萬,尤其在現代製造業等關鍵領域,高階技能人才尤為匱乏。

與之對應的是,建築業、傳統制造業等眾多企業面臨中高階技術工人短缺,而低技能勞動力卻過剩。

這些資料進一步印證了我國高階技工的巨大缺口,結構性用工荒問題愈發嚴峻。

在產能過剩、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就業壓力巨大,人力資源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就業人員能力與崗位要求不適應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

與此同時,企業發展同樣受到“技工荒”的嚴重製約,以黑龍冰刀製造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復產後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技工短缺,這限制了產品向高階市場的發展。

而同樣面臨技工荒的,還有杭州某製造業公司,據該企業負責人表示,如今即便提供優厚薪資,也難以吸引技術工人,而對技能要求不高的後勤崗位卻求職者眾多。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現象呢?

2022年,在我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生產製造類崗位佔據了絕大多數,高達64個席位,而高階技工的缺口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兩千萬之巨。

專家預測,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的人才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至三千萬人,特別是對於高階技工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在社會觀念方面,長期以來,技校的認可度相對較低,許多人更傾向於追求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和辦公室白領等職位。

此外,技校教育體系的不完善,也進一步加劇了技工短缺的問題,相反的,德國和日本等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成熟完善,技術人才不僅享有良好的社會地位,還擁有優厚的薪酬待遇。

在德國,技工的年薪通常在282萬至471萬人民幣之間,而在中國,技工的年薪大多集中在5至10萬元人民幣之間,差距顯而易見。

另外在國內,35歲往往被視為職業生涯的轉折點,許多技術人員在此年齡段尋求轉崗管理的機會,否則可能面臨職業發展的瓶頸。

相比之下,在德國和日本,技術人才的職業生涯往往更為長久,技術與經驗得以傳承,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審視全球工業發展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工業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一支強大的技師和技工隊伍。

在日本,產業工人隊伍中高階技工的比例為40,德國則高達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全國高階技工缺口近千萬人。

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已成為我們當前的緊迫任務。

工業強國的崛起背後總有一支技藝精湛、規模龐大的技師和技工團隊支撐,而要有效應對技工短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