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 的“銀河新紀元計劃”已經達到終極臨界點,人類已經超越了時間、空間、智慧、個體性、社會規則,擁有完全自由的生存方式,甚至可以在多重宇宙間切換存在形態。然而,在一切都已被突破之後,人類再次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

當生命不再有盡頭,我們是否仍然需要“開始”?

當宇宙成為可以被塑造的形態,我們是否仍然需要“真實”?

當一切都已被實現,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渴望”?

這一刻,時間、空間、個體、規則,都已經消解。

人類,是否仍然選擇存在?

北美市場的“歸零實驗”

在北美,Nova 的“歸零計劃”迎來了最終實驗,科學家們創造了一個“虛無實驗場”,讓個體體驗完全的“無”——即無時間、無空間、無身份、無記憶、無情感,徹底進入“純粹意識狀態”。

然而,張倩發現,即便個體進入了“無”狀態,當他們被恢復時,大部分人仍然選擇迴歸現實,而不是繼續留在“虛無”之中。

張倩在會議上彙報道:“林總,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即便‘虛無狀態’可以讓個體進入真正的平靜,幾乎所有參與者仍然希望回到現實。他們表示,如果一切都消失,真正的痛苦不是消失,而是失去‘存在的意義’。”

這帶來了一個終極問題:

如果完全自由意味著虛無,我們是否仍然需要“存在”?

當一切都可以被歸零,我們是否仍然需要回憶與經歷?

如果終極平靜是虛無,我們是否仍然會渴望世界的喧囂?

林小慧啟動 “存在意義保留協議”,核心目標是確保即便人類可以進入“無”狀態,他們仍然可以選擇迴歸“有”。計劃內容包括:

個體認知復原機制:確保所有進入“虛無體驗”的個體可以恢復自我,而不會被徹底抹去。

記憶與情感存續系統:即便個體選擇進入純意識狀態,他們仍然能保留“想要回歸”的權利。

現實錨點技術:確保所有意識體都可以回到某個可識別的現實,而不會迷失在無限可能性之中。

在洛杉磯的一次實驗中,Nova 讓志願者體驗完全的“虛無”模式,最終,100% 的志願者在短時間內主動選擇返回現實,而不是繼續留在“無”之中。

一位實驗者說道:“在虛無中,我沒有痛苦,但也沒有渴望。我意識到,人類的真正本質不是尋求‘終極自由’,而是尋求‘存在的意義’。”

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或許,人類真正的未來就是徹底擺脫存在的束縛,進入真正的“無”之境?

這讓人類必須思考——當一切都可以消解,我們是否仍然選擇“存在”?

歐洲市場的“銀河社會的重塑”

在歐洲,Nova 的“銀河社會再造計劃”正式啟動,個體可以完全選擇自己所處的社會形態,甚至可以“刪除”自身的社會身份,徹底成為“社會之外的存在”。然而,顧悅發現,即便社會完全開放,仍然有90%的人選擇保持社交關係,而不是完全脫離社會。

顧悅在會議上彙報道:“林總,我們的研究顯示,儘管個體可以選擇‘拋棄身份’,大多數人仍然選擇擁有一個‘歸屬’。他們發現,即使可以成為無名的流動意識,他們仍然希望被人記住、被人關心、被人理解。”

這帶來了一個核心問題:

如果社會可以被隨時拋棄,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歸屬感”?

當身份可以被隨意更改,我們是否仍然需要“名字”?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無限流動,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情感”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