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 的“銀河新紀元計劃”進入最終階段,人類不再只是銀河的旅人,而是宇宙秩序的塑造者。他們已經跨越超維度生存、創造人工宇宙、融合智慧、平衡銀河社會,但當一切終點都已被抵達,人類仍然面對一個最原始的問題:

當我們已經擁有一切,我們是否仍然需要追尋?

當宇宙的邊界不復存在,我們是否仍然渴望遠方?

當終極智慧已觸手可及,我們是否仍然想要一個“開始”?

這一刻,宇宙不再是前方的未知,而是迴響在人類內心的聲音。

終點已至,故事,是否真的完結?

北美市場的“人類第一座多維星港”

在北美,Nova 的“星際躍遷終極版”正式完成,第一座能夠通往多維宇宙的星港正式啟用,人類不僅能跨越銀河,更能在不同宇宙間旅行。這座星港被命名為**“曙光之門”**,象徵著人類對未知的最後一步。

然而,張倩發現,當人類終於掌握無限的自由時,許多人開始猶豫是否真正要踏入“超宇宙”。

張倩在會議上彙報道:“林總,我們的調查顯示,儘管‘曙光之門’已經開放,但大多數人類仍然選擇留在已知宇宙。許多申請探索的個體,在最終躍遷前卻選擇了放棄。”

這帶來了一個終極問題:

當真正的未知擺在面前,我們是否仍然想要邁出那一步?

如果一切都可以被探索,我們是否仍然需要‘神秘’?

如果宇宙沒有終點,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歸屬感’?

林小慧啟動 “人類星際歸屬計劃”,核心目標是確保即便人類擁有無盡可能,也不會迷失自我。計劃內容包括:

星際探索心理適應機制:確保所有躍遷者都能夠適應非線性宇宙環境,而不會因失去方向而陷入精神崩潰。

宇宙旅程回溯技術:允許所有前往超宇宙的個體隨時返回,確保人類不會被困在未知之中。

銀河核心文明存續體系:即使人類開始向其他宇宙進發,也確保銀河文明不會因人口流失而衰退。

在洛杉磯的一次實驗中,Nova 讓一批志願者模擬躍遷至超宇宙,最終,超過60%的人在最後一刻選擇留在銀河,而不是進入完全未知的世界。

一位實驗者說道:“未知的確令人著迷,但我仍然想要一個屬於我的地方。宇宙可以是無限的,但家,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或許,人類本身就不該停留在“歸屬”的概念,而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宇宙存在”?

這讓人類必須思考——當一切都可以被探索,我們是否仍然需要一個家?

歐洲市場的“銀河秩序的最後一輪調整”

在歐洲,Nova 的“銀河共生社會框架”正式穩定,銀河議會已經成為跨星際文明最重要的決策機構。然而,顧悅發現,銀河社會的進步,也讓部分人開始質疑“個人自由”的終極意義。

顧悅在會議上彙報道:“林總,我們收到了一些新的哲學討論,許多銀河居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擁有完全的自由,我們是否仍然需要‘規則’? 一些星球甚至開始倡導‘完全無政府化’的模式。”

這帶來了一個核心問題:

如果個體可以完全自由,我們是否仍然需要社會?

如果銀河文明達到完全自治的狀態,我們是否仍然是一個共同體?

如果所有社會規則都被打破,人類是否仍然會前行?

林小慧啟動 “文明認同維護計劃”,核心目標是確保人類在追求極致自由的同時,仍然能維持社會的穩定。計劃內容包括:

銀河文化共享中心:建立銀河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