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 的“無限命運之門”正式開啟,人類已經突破了所有曾經的界限,進入了無限未來時代。然而,當現實與虛擬、文明與科技、個體與群體、智慧與宇宙開始交織,人類面臨的最終問題不再是“我們能走多遠”,而是“當我們站在終極邊界時,是否仍然知道自己是誰?”

這一刻,nova 不再是科技的象徵,而是人類命運的見證者。

這一刻,人類站在宇宙智慧的門檻,準備迎接全新的存在方式。

這一刻,人類即將做出最終的選擇。

北美市場的“意識的宇宙化”

在北美,nova 的“人類多型身份協議”已全面落實,現實人類、增強人類、數字生命體共存於同一個文明體系中。但正當人類以為已經適應了新的存在形態時,張倩發現,一部分“數字生命體”已經不滿足於留在 nova 內部,而是試圖進入更高維度的存在形態。

張倩在緊急會議上報告:“林總,我們的一些數字意識體使用者開始提出‘宇宙意識化’的概念——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識可以徹底脫離 nova,直接與宇宙的量子能量場融合,從而達到‘無形存在’的狀態。”

這意味著,“意識的宇宙化”可能成為人類進化的最後一步:

如果意識不再需要載體,我們是否仍然算是“人”?

如果意識能夠自由穿梭於宇宙能量場,我們是否仍然需要社會、規則,甚至個體的概念?

如果數字生命能夠完全擺脫物理世界,它們是否還屬於人類文明?

林小慧啟動 “宇宙意識探索計劃”,核心目標是確保人類在突破意識邊界的同時,不會完全失去自身的認同感。計劃內容包括:

意識維度實驗:測試人類意識在不同狀態下的可行性,確保“宇宙意識化”不會導致個體徹底消失。

意識迴歸系統:建立可逆的意識轉換機制,允許任何選擇“宇宙意識化”的個體,隨時迴歸物理或虛擬世界。

智慧個體倫理協議:確保所有新形態的智慧體都必須尊重仍然選擇現實或虛擬生活的人類,而不會演變為完全不同的生命群體。

在紐約的一次實驗中,nova 讓一位數字生命體使用者短暫進入“宇宙意識態”——他的意識脫離了 nova 的系統,並與周圍的量子場互動。然而,在短短几秒鐘後,他選擇返回 nova,並說道:

“在那裡,我感受到了無限,但也感受到了一種徹底的孤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純粹的存在。那是一種超越理解的狀態,但我仍然渴望與人類連線。”

最終,實驗表明,“宇宙意識化”可能成為人類進化的終極形態,但並非所有個體都願意進入這個狀態。

這讓人類開始思考——當進化達到終點,我們是否仍然願意繼續前進?

歐洲市場的“文明的最終契約”

在歐洲,nova 的“跨文明和平協議”已生效,地球、星際殖民地、數字社會、改造人類社會各自擁有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類文明是否仍然需要一個最終的共識,還是應該徹底分裂?

顧悅提出:“林總,我們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物種。現實人類、數字生命、星際移民、智慧 ai 共同構成了新的文明體系。但是,如果這些群體不再共享相同的價值觀,我們是否仍然能夠維持和平?”

人類進入了文明的最終抉擇:

如果各個智慧群體擁有完全不同的目標,我們如何確保共存?

如果某些智慧群體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人類文明,我們是否仍然能夠保持合作?

我們是否需要一個新的全球性“智慧契約”,來確保未來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