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進行侮辱和折磨,並殘忍地殺害了姬昌的長子,做成肉羹逼其吞食,企圖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徹底摧毀姬昌。姬昌不屈不撓,在被囚的七年裡,發憤治學,潛心研究伏羲的先天八卦,預測自己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他用蓍草做工具,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並系以卦爻辭。每卦六爻,加上為首兩卦各多出的一爻,共三百八十六爻。
爻,皎也。一指日光,二指月光,三指交會。爻代表陰陽氣化。爻之動而有卦之變。故爻是氣化的始祖。
“—”性剛屬陽,為陽爻;“……”性柔屬陰,為陰爻。萬物的效能即由此陰陽二氣演化而來。在陰陽的互動作用下,乾坤定位,萬物化生。宇宙間變化萬千錯綜複雜,都是基於乾坤開合、陰陽運化的結果,從而揭示了宇宙萬物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
“易”者,變也。《易經》即闡釋“變”的經典。
3.孔子晚年作十翼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晚年致力於整理古籍、教育和講學授徒。據《周易乾鑿度》載:“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所謂“十冀”,即《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及《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種十篇文章,是解讀《易經》的最權威著作,被稱為《易大傳》或《易傳》。猶如《易經》的“羽翼”,故稱“十翼”。
《易經》有了“十翼”,即等於有了一把開啟神秘殿堂的金鑰匙。它使人們揭開了《易經》的外表卜筮現象,透過“數”尋求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即孔子所謂的“幽贊而達乎數”,並且用“數”形成自已的德和理想,“明數而達乎德”,最終把《易經》與自已的思想結合起來,形成形而上的哲學。
“十翼”最大的貢獻,就是將卦象所蘊含的義理,做哲學的探究,完成伏羲、周文王思想上的發揮和昇華,把卦象演變成認識世界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最高哲理。
二、一陰一陽謂之道
《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早期的《周易》是《易經》、《易傳》各自成編,不相統屬。魏晉時期,玄學理論家王弼將《易傳》中的《彖》、《象》按六十四卦分別配在每卦的卦辭和爻辭之後,將《文言》分成兩部分,附於《乾》、《坤》兩卦之後,使《易經》、《易傳》合二為一,成為有機的組成部分。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每卦分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幾部分。卦畫又稱卦形,即“—”與“……”組合而成的圖形;卦畫即在此基礎上,由下而上,兩兩相重,順序以六畫構成。
每一卦畫都有一個相應的卦名,如乾、坤、蒙、屯等。每一卦名之後的文字叫卦辭,如《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每一卦由六爻組成,其位置自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稱“初”,依次而上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稱“上”。凡是陽爻(自下而上數單數)均稱作“九”,而陰爻(自下而上數雙數)均稱為“六”。如“初九”、“九二”、“六三”、“*”等,叫做爻題。每一爻題有一段爻辭,如《乾》卦“初九”的爻辭是“潛龍勿用”。
卦辭、爻辭都是對卦名、爻題的解釋與說明,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說明事理;一部分是斷語。取象即敘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現象,以此說明一個道理。斷語即下結論,如“吉”、“兇”、“悔”、“吝”等。
《易經》在陰陽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易”原則,即變易、簡易、不易。所謂“變易”,即世界上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不變的,即因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不同,一切都在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