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都驚訝地看著她。小靈子說:“沒什麼,我只是覺得他在李白的名字後面加上施主兩個字怪怪的。好了,你繼續說吧,小師父。”小和尚繼續說道:“當年李白施主來到漁陽,恰逢觀音閣落成,住持師父有意請他題寫匾額,便託人以好酒款待。等到住持師父提出請他題匾的時候,李白施主已經大醉。人人知道他是個斗酒詩百篇的才子,李白施主也不負眾望,朦朧中提筆揮毫,一氣呵成寫下‘觀音之閣’四個大字,並題寫‘太白’落款。住持大師非常高興,趕緊找人做匾,第二天就掛了上去。大夥正在慶賀的時候,忽然有人發現不對勁,原來‘之’字上竟然少了一筆。當時一片譁然,可把住持大師急壞了,趕緊找李白施主想辦法。李白施主也發現了牌匾的缺失,站在閣前看了一會,忽然有了主意。他讓人找來紙筆,又要了一罈酒,一通狂飲之後,乘著酒興,提筆蘸墨,飛筆一揮,筆墨不偏不倚,正點在那個‘之’字的頭上。因此便有了‘李太白飛筆點之字’的千古佳話。”小靈子拍手叫道:“這個好,有趣!看來這位大詩人還是武林高手。”
進入觀音閣,忽然聞道一股怪味,小靈子趕緊把鼻子捂住。抬頭看去,吳秋遇和小靈子都有些驚訝。小和尚知道他們為何驚訝,於是介紹道:“這座觀音閣設計精巧,結構玄妙,外面看是兩層,裡面卻是三層。”聽到小和尚這樣說,吳秋遇和小靈子知道,一定有不少人都會有如此驚訝,所以寺裡的和尚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二尺多高的須彌壇上,一尊巨大的觀世音菩薩塑像,穿過二、三層平臺,直達頂部藻井,看起來足有四五丈高。觀世音菩薩沉穩威嚴,飄逸端莊,讓人看了不禁頂禮膜拜。左右兩側各有一尊脅侍菩薩,也都身高有丈,怡然優美。吳秋遇合十行禮,默唸阿彌陀佛。小靈子學著行禮之後,開口問道:“小師父,觀音菩薩頭上另有幾個小頭,這是怎麼回事?”小和尚衝著觀音像拜過之後,先帶著二人走出觀音閣,然後才開口說道:“菩薩頭上另有十面小頭,因此又稱十一面觀音。”小靈子說:“這麼高的菩薩像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個樣子的菩薩像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別的地方我們先不去看了,小師父,你能給我們說說這尊觀音像的來歷嗎?”
說起十一面觀音的來歷,小和尚好像很樂意跟別人分享,於是興致勃勃地請二人到閣前坐下,然後娓娓道來。
——薊州城以前叫漁陽。當年,唐太宗御駕親征,率大軍東征高麗,十幾萬大軍途經漁陽的時候,糧草難以為繼了,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唐太宗思前想後,不甘心就此撤軍,於是開始盤算就近籌集糧草。有大臣見皇帝煩悶,便陪著他到獨樂寺進香散心。當年獨樂寺供奉著一尊觀音銅像,栩栩如生。李世民心中一動,便跪地禱告:“李世民率兵東征,路過此地,只因糧草不濟陷入困境,欲借菩薩金身一用,緩解燃眉之急。待我日後班師,當以十倍金身奉還。”觀音菩薩仍是那樣似笑非笑。李世民祈禱完畢,磕了三個頭,隨後命人搬倒神像,熔化之後鑄造銅錢,終於籌集到糧草,繼續東征。
東征結束之後,李世民班師回朝,重塑金身的時卻被擱置了。當初是因為急著要借用銅像籌集糧草,難免考慮得不夠周全,輕易許下諾言,要以十倍金身奉還。如今要實現諾言,造那麼大一座金像,恐怕國庫裡的黃金都拿出來也不夠。李世民既不想失信於神佛,又苦於諾言難以兌現。正在他苦惱的時候,大臣魏徵送來一份奏摺,上寫:“昔日萬歲東征,錢糧不濟,曾在漁陽獨樂寺借用菩薩銅像一座,並許下願誓,言明班師之後以十倍泥塑金身奉還。今聖上回鑾一載有餘,未踐前言,故敢奏聞。臣聞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於天,下不可失信於民……”李世民乍一看,奏摺竟是催他還願的,心中又急又氣。耐著性子又看了一遍,忽然發現金身前面有“泥塑”二字,頓時大喜,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