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甲蟲軍團(2)(第1/2頁)
章節報錯
主角心目中的甲蟲鞍具,是類似大象的鞍具,而不是類似戰馬的鞍具。畢竟從體型來看,中型甲蟲與大頭蟻的比例,就接近非洲象與人類的比例了。 馬鞍是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起到固定位置的作用,能有效的防止騎者從馬背摔落的危險。其內塞軟物,形狀適合騎者臀部,也能減少長期乘騎帶來的疲勞。 而大象的鞍具有不同的種類,既有類似馬鞍那樣的軟墊,讓騎者以坐姿騎在象背上。還有一種塔式鞍具,高高聳立在象背上,可以讓上面的騎手和弓箭手擁有更好的防護和更穩定的平臺。在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中,迦太基一方的非洲戰象就經常使用這種塔式象鞍,給羅馬軍團造成不小麻煩。 也只有身軀更加龐大的非洲象能夠馱負如此巨大的塔式象鞍和其上數名戰士。亞洲戰象往往不會用這種鞍具。 而主角打算為甲蟲背上配備的戰士,正是遠端攻擊的投石手,需要穩定的平臺。而甲蟲作為昆蟲,其按比例來計算的馱負力,也遠比大象要強。所以,主角計劃為甲蟲安裝大小合適的平臺式鞍具。 平臺式鞍具與塔式象鞍相比,雖然同樣用木料製作,但只有一個平臺,取消了四周的牆壁。因為人類是直立動物,而螞蟻往往六肢或四肢著地,有牆壁反而會遮擋自己。 木質平臺被透過蟻絲和繩索捆綁在甲蟲的背上,可以在平日裡拆下。 根據甲蟲體型,每隻戰鬥甲蟲背上都會有一名指揮官,兩名工蟻馭手和數名到十數名不等的戰士,以及一兩名工蟻信使。 指揮官負責指揮整支甲蟲團隊。而馭手則位於甲蟲頭部,根據指揮官的指令,透過控制甲蟲的觸鬚或直接向觸須內釋出馴化時其已經熟悉的簡單指令,來控制甲蟲的移動進止。戰士呆在甲蟲背部的平臺上,負責用投石索攻擊遠處的敵人,也要防禦敵人試圖爬上甲蟲脊背的行動。傳令兵則要在寬闊的甲蟲脊背上傳達指揮官的指令,包括對馭手和戰士的指令,也包括與伴隨步兵間的溝通。 為了方便傳令兵快速上下甲蟲,在平臺的左、右和後方都有繩索垂到地面,可供攀爬。 除了具備遠端火力之外,主角目前編制和訓練的甲蟲軍團戰術,基本都是按照大頭蟻遺族提供的藍本。 雖然今後實戰中如果暴露出問題,主角肯定會想辦法解決。不過,就是現在,主角也看出了甲蟲軍團的一些弊端。 比如,一個甲蟲小隊是以一隻甲蟲為核心的,但是伴隨步兵與甲蟲之間很難做到默契配合。 說實話,步坦協同一直都是軍隊的難題,尤其在通訊技術不發達的時候。 在一戰時,甚至坦克內部都無法在戰鬥時有效通訊,沒有無線電的情況下,車長只能靠踹駕駛員左右肩來下達命令。 二戰時,坦克與伴隨步兵溝通不暢的問題依舊嚴重,坦克車長往往需要探頭與車旁的步兵溝通。而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就只能依賴雙方的默契和平日的訓練了。 一些國家會給坦克車配備有線電話,步兵可以透過車外的電話與車內溝通,倒是比較有效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而甲蟲與伴隨步兵之間,顯而易見也有這種協同問題。大頭蟻遺族的解決辦法是,以甲蟲為小隊核心,伴隨步兵要跟著甲蟲行動,不能自作主張。 這倒是在萬般無奈之下可行的做法,但是比較僵硬。如果甲蟲指揮官沒能看見步兵已經看到的更大威脅,可能就會帶著整個小隊陷入危險。 主角的改進辦法是為甲蟲配備專職傳令兵,倒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協同上的資訊障礙,也間接提升了甲蟲指揮官與馭手間的溝通效率。而這種專職傳令兵,也只在具備快速上下移動中的甲蟲的能力時才有效,而關鍵正是那三根甲蟲背上垂下的繩索,這是主角的創造,大頭蟻遺族的甲蟲上並沒有。 不過,傳令兵終究比不上電話,就像二戰中普遍用旗語和信鴿來彌補通訊障礙,最後還是要藉助電子工具。 螞蟻有電子工具嘛?沒有!有類似的工具嘛?有! 主角想起來,螞蟻們的會議室就可以實現很多螞蟻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