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凌容取得狀元的身份後,這個訊息也第一時間傳到安家以及安比槐的耳中,安比槐自然是欣喜非常,之前就知道自家兒子才華過人,聰穎異常,但是畢竟還年輕,和底蘊深厚的漢臣代表和滿臣代表來說,在底蘊上來說是略顯不足的,但是安凌容憑藉著自己的才華贏過兩人。

安比槐知道,安凌容是狀元之後就會安排做官,一般會分配到翰林院做文臣一類的工作,狀元只是說明安凌容有了進入官場的資格,但是之後的宦海沉浮,如何去做官,可能是安凌容一生需要找尋的答案。

畢竟從科舉考試舉行以來,每三年都會有一個狀元,但是這些出名的狀元有多少呢?史書中記載的狀元有哪些呢?大多數都在官場的鬥爭中,在歷史的沙塵中消失殆盡。

安凌容在瓊林宴之後也在思考,因為皇上要授官了,是接受皇上給的官做,還是選擇外放出去?這是安凌容在糾結的問題。

想和父親安比槐商量,安比槐當然傾向於在京中做官,父子兩人一起扶持,上陣父子兵嘛。但是安凌容不想讓自己的年華消耗在翰林院或者是官員的日常應酬上。當今初登基,整個國家的治理都要進行一場變革,因為看當今的處事就知道,這位皇帝是注重實務的皇帝,是真心為百姓著想的皇帝。

安凌容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後,遭到了強烈反對。但他心意已決,決定主動向皇上請求外放。他堅信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更好地瞭解百姓需求,為國家做出實際貢獻。

於是,安凌容在朝堂上向皇上表明瞭自己的意願。皇上對此深感意外,但經過一番思考後,認為安凌容的想法頗有見地,便同意了他的請求,並賜予他一塊偏遠之地,命他前往治理。儘管面臨諸多困難,安凌容仍滿懷信心地踏上了外放之路。

安凌容與父母告別後,帶著簡單的行李和隨從,踏上了前往偏遠之地的路途。一路上風塵僕僕,他們穿越了山川河流,見識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在路途中,安凌容不忘體察民情,與百姓交流,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他發現當地百姓生活艱苦,苛捐雜稅繁重,於是決定在到達目的地後,致力於改善民生,減輕百姓負擔。

經過數月的長途跋涉,安凌容終於抵達了那片貧瘠的土地。他立即展開工作,深入調查瞭解當地的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減免賦稅,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鼓勵商業,同時加強教育,培養人才。漸漸地,這片土地開始發生變化,百姓的生活逐漸好轉,安居樂業。

偏遠的貧困之地位於西南,這裡經過安凌容的治理髮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按凌容取得的成就也被皇上得知,三年之後皇上就把安凌容調回京中,官職也升了兩級。

雍正三年,紫禁城的前朝後宮的勢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安凌容來說,即將踏進的紫禁城,既是機遇也是危險。

:()綜影視之禾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