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高爐(第1/3頁)
章節報錯
按照楊浩的想法,不管是眼前完成太子楊昭的囑託,收復六鎮之地,還是從長遠計,將太原城經略成自己的根據地,太原城的內政、軍事都至關重要,必要的時候,要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
唯一不利的是,他剛剛到太原,如果大動干戈把軍政大權全攬過來,一來不符合他的行事作風,二來只怕會在太原城埋下隱患,反而不美。
劉文靜倒還好說,上任不久,沒有多大的根基,但是其他人卻都是太原本地世家出身,尤其是王績背後的太原王氏,不可小覷。
楊浩雖不懼怕,但是也沒有必要節外生枝,徒遭人恨。
其實在他心中,早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計劃——他來太原的重中之重,是要將鋼鐵和煤炭這兩個工業發展起來。相比煤鐵工業的重要『性』來說,太原城目前所有的格局都不值一提,別說區區太原王氏,河東眾多世家,便是大隋所有的世家都綁在一起,都不能與另一個嶄新的工業世界相提並論。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楊浩深知工業體系的偉大力量,這也是他自信能應付隋末『亂』世的最大底氣和依仗。還是那句話,能不能救大隋,他不敢妄言,但是他作為大隋皇室的一員,至少在未來可能的『亂』世當中,能為自己、為他所關心的人找到一條出路。
這就是楊浩最底線的想法。
當然了,在與皇帝楊廣的接觸中,楊浩也感受到了一個不同於刻板歷史印象的隋煬帝,再加上與太子楊昭之間的兄弟情誼,也促使他儘可能多的為大隋江山謀劃一些。
歷史向來是勝利者書寫的,楊堅以外戚身份奪取了北周的天下,當然會說北周皇室荒『淫』無道,同樣李淵父子奪了大隋的天下,自然也不會對楊廣客氣,極盡貶低之能事,不然如何昭顯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和正義『性』呢?
楊浩前世可是接受過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自然不會心存偏見。
歷史事件包含有很多的偶然『性』,雖然楊廣並非大『奸』大惡,但大隋兩世而亡,那麼一定是有地方做錯了,疏漏了,才會導致王朝崩塌。只是巧的是,最後是李淵取代了楊廣的位置,建立了唐朝。
楊浩能做的,便是努力地改正楊廣可能犯的錯誤,堵住楊廣可能疏漏的地方。歷史可能因此便會走向另外一種結局。
在楊浩看來,前世歷史上,導致大隋王朝崩塌的最重大原因,極有可能便是世家貴族與皇權矛盾的激化。楊廣一心要加強皇權,將世家門閥手中的過大的權力收攏回來,而世家門閥則頑強抵抗,互相博弈,最終扶植了同為關隴貴族出身的李淵,取代了隋朝。
“士族門閥興盛,與前世的資本集團掌控國家命運有些相似。這些超大的勢力集團,在一開始未必沒有正面積極的作用,但是長遠看來,卻是國之毒瘤,必要的限制絕對不可或缺,否則社會權力集中在一小撮階層、人士手中,階層固化,人才的晉升之路完全被堵死,便是整個社會逐漸墮落的開端。”
“楊廣雖然只是朦朧感覺到世家權力過大了,但他所做的一切,相對而言還是正確的,也更有利於整個社會晉升。”
“雖說削弱了世家貴族之後,可能又會面臨皇權過於集中的弊端,但當務之急,卻不是尋找完美解決辦法的時候。如何限制皇權,不使它成為社會進步的枷鎖,可能要耗費幾代人的聰明才智去思考和權衡,這些都是後話,不管怎樣,以目前的處境來看,我還是更認同楊廣的理念,要站在他這一邊。”
楊浩扶了扶額頭,不去想這個近乎於無止境的哲學問題。
他當然有很多的前世無數哲學家、社會學家總結出來的思想精華,但是他不認為能把這些思想,一成不變的照搬到大隋社會當中。連科技發展都需要循序漸進,一步步來探索,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