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戰場大局已定,魏國只剩增兵一條路。

至於東線戰場,明遠的右路軍被陸康派人夜裡突襲,一把火燒掉之後,魏無忌依然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來掌控整個東線大局。

但魏合在宋州的失敗,逼迫魏無忌不得不調走沈衝的左路軍,最後東線只剩下魏無忌的中路軍。

當然,中路軍也有二十萬,這依然佔有巨大的優勢。

十一月的徐州已經開始飄雪。

這些天,魏無忌除了鎖城,也會派人從城門口攻城,但都陸續被夏軍殺了回來。

彭城內的夏軍一點點被消耗掉,嚴寒開始折磨著他們,但無論魏軍採用怎樣激烈的手段,最後都鎩羽而歸。

彭城就像一個深淵,吸食著衝進去的魏軍。

東西線的情報也在密集地往魏國首都梁京送,而且是定期彙報。

這使得魏國朝堂上下並不太平。

從十月底,許多言官已經開始把矛頭指向二皇子和四皇子。

但到了十一月初,梁京的風向陡變,彈劾的矛頭突然指向了聞淵。

有人說這一次南下的局面之所以打成這樣,聞淵要負主要責任。

甚至魏國督察院的都御史趙仁公開建議魏帝將聞淵撤換掉,並緊急從雲中召慕容雲回來,讓慕容雲去頂替聞淵。

被彈劾的人並沒有到聞淵這裡就戛然而止,十月初二開始,督察院就把目標鎖定到了明遠、袁益等人,然後委婉地提了一下魏無忌。

當然,除了彈劾該彈劾的,讚美聲也少不了。

尤其是太子領近衛旅南下開始,梁京城一大群文人騷客和京官都如同冬眠過後的蟲子們開始復甦了,他們相互傳唱。

梁京上下在這種傳唱下,快速達成一個共識:這一次滅夏的可能不是聞淵部,也不是信陵君部,而是太子所統率的近衛旅。

至於太子如何滅夏?

方式很簡單:捉拿夏主!

至少,從十一月初,梁京的輿論風向快速往這個方向轉,從三公六部九卿,到基層衙門,再到梁京的販夫走卒,都開始津津樂道。

彷彿太子殿下已經終結了這場戰爭,彷彿統一江南觸手可及。

但是,到了十一月初十這一天,從兗州東陽郡傳來的一條訊息,震驚了大魏朝廷。

夏軍騎兵突然出現在兗州東陽郡,並屠滅了東陽郡當地兩大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