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朕等著他們反抗!(第1/2頁)
章節報錯
“什麼重要情報?”
劉文靜小聲說道:“魏人細作已經打通姑蘇學院,且正在密謀。”
李彥近距離看了一眼一臉陰謀樣的劉文靜:“什麼密謀?”
“是關於半個月前陛下處死那些太守一事,最近蘇州各地,尤其是姑蘇郡,不少人私下已經開始產生不滿。”
“哦,那沒事。”李彥淡然地站起來,“今日到此為止,那些商社的賬目算清楚後,給我一份。”
“是。”
李彥走下茶樓,下樓後上了馬車。
李彥把新式紡紗機給那些商人,當然不是白給,那些商人來存錢,當然也不是白存。
商業講究的是共贏。
李彥前世是商人,這種思維幾乎根植他的大腦。
所謂的聯合商社,就是朝廷與民間商人一起開辦的商社,朝廷在裡面佔股10%,年底參與分紅。
而且劉文靜、沈彬、司馬青、高允等人,在裡面都有佔股,但沒有控制權。
也就是說,那些商人拿到了新式紡紗機,接下來可以賺大錢,但必須分一部分出來。
雖然分的不算多,卻能將各方利益都繫結起來。
最關鍵的是,這些商人置辦的這些商社,在登記之後,不能用自己的錢去投入生產,而是必須從銀行貸款。
年利息大概10%,分十年還完。
也就是說,一個聯合商社一年的利潤如果有五十萬兩,需要給銀行五萬兩。
如果蘇州有十家聯合商社,銀行一年躺在那裡可以賺五十萬兩。
這還僅僅只是蘇州。
這種局面就是左手讓百姓把錢存進來給低息,右手把錢放貸出去,利用提高生產力聯合商人去賺取利潤。
如果按照風險來測算。
存款年息千分之二,但目前這些商社每年要還給銀行的錢卻是百分之十。
中間相差50倍。
也就是說,貸給這種商社總存款的五十分之一,就能把賬目填平。
在商社正常盈利的情況下,只要貸出去的錢,超過總存款的五十分之一,銀行就絕對賺錢。
那麼如何保證商社正常盈利呢?
有兩種辦法:一是提振內需,二是拉動外貿。
在目前這個市場初期,這些聯合商社的商品因為生產力的原因,極具優勢。
至少在未來十幾二十年,這些聯合商社會從生產力優勢進入產業鏈優勢,將市場價格逼到一個平衡水平。
到那個時候,市場飽和,利潤變薄,卻因為市場全面開啟,依然能賺錢。
至於外貿,也就是李彥之前多次提到的對魏國和晉國的傾銷。
這種規模優勢,晉國和魏國需要打通產業鏈、升級商社管理的股份制度,才有可能追平。
至於拉動內需,其實也不難,均田是拉動內需的第一步。
只有讓絕大多數人有田了,普通農戶才有會餘糧。
有了餘糧,才會想著兌換成錢,手中有了錢,就會產生消費的想法。
其實經濟、金融、市場消費、生產力都是一個整體,要形成完整的閉環。
當然,要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市場化運作,只有皇帝來推動是不行的。
所以李彥寫了一本《國家市場經濟》的書,這本書在不久之後就會公開出版。
甚至魏國也能看到。
但李彥並不擔心魏國學習,因為他知道魏國沒辦法學到精髓。
市場化?
魏國和晉國拿過去,最多可以提升一下生產力。
能解決金融問題嗎?
金融問題就是錢的分配問題,是頂層戰略,這東西解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