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政治遊戲是需要技巧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
但在最後的篇幅中,主筆者不著痕跡地轉移了一下重點:戰爭帶給人們的只有傷痛,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止戈,而不是盲目發動戰爭。
當然,這是曹謙德推動這場議和的開始。
李彥都看在眼裡,但他不表態,既不支援曹謙德,又不反對。
這件事需要時間,需要有一批人站出來去推動。
在這件事被推起來之前,為了將來在議和桌上能有更多籌碼,李彥決定再做兩件事。
一是加快推動透過海線與遼國的聯絡。
二是減少對魏國絲綢和布匹的供給。
為什麼做這兩件事可以增加談判籌碼?
據天樞司提供的最新情報,魏國已經開始了與遼國的互市,魏國對遼國輸出的絲綢,就是從大夏買過去的。
也就是說,魏國現在也在利用大夏來為自己在北線爭取政治優勢。
李彥要從中破壞這種政治優勢。
為什麼要減少絲綢的供給?
因為魏國已經透過這樣的貿易,嚐到了經濟收入和政治的好處。
這個時候斷掉,可以威懾住魏國的主戰派,也就是賈政道那些人。
同時,也可以給魏合一些政治由頭。
因為到時候魏帝一定會派人想辦法恢復,甚至增加貿易量。
李彥到時候就只接受魏合來處理這件事。
為了進一步鎖定為何,李彥還會派人去將這個計劃告知給魏合。
只要魏合答應,他就有更多把柄在李彥手裡,以後魏合就只能一路走到黑。
所以這兩點,其實是目前對大局有推波助瀾作用的。
十月十六日,也就是歐陽燁前腳剛離開江寧,後腳李彥就下令大幅減少對魏國絲綢的輸出。
並且他還叮囑沈彬親自叮囑這件事。
少府寺的官員快速動員起來,原本已經在江寧城內準備登船的絲綢,當天全部被攔下來。
民間幾家大供應商的東家也被約談。
這幾家都是江寧府尹公孫弘在李彥的授意下扶持起來的。
公孫弘和沈彬找他們約談完後,那些絲綢第二天才再次被運輸上船,只不過這一次的去向不是魏國,而是沿著漢江往西,前往晉國。
在處理了這件事後,李彥又督促趙禹增加船隻前往遼國。
當然,在做了這兩件事後,還有一個政治上的漏洞需要填補,才能圓滿。
這個漏洞就是切斷魏國貨物的名正言順的一個說法。
從十月初開始,大理卿、刑部和督察院先後展開了對王儒的審問。
到十月二十日的時候,王儒以多項罪名被判處死刑。
王儒的處理結果一時間轟動各州各郡。
同時,在十月下旬的時候,魏國商人沒有等來絲綢,被告知王儒通魏,引發的江寧當局肅查上下,發現有人私下與魏人交易絲綢。
所以斷掉了。
:()朕忙著一統,沒心思做舔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