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袁武治下,飯館之中呈現出的景象與以往大不相同。

那原本應有的冷清之色全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

眾多儒生以及大戶人家的公子們紛紛聚集於此,他們毫無顧忌地高聲談天論地,言語之間充滿了對各種事物的見解和討論。

甚至,其中有人毫不避諱地大罵兗州州牧府無能,更直言不諱地指責袁武不過是憑藉著父輩之名而竊居高位。

如此大膽的言論,在這飯館之中肆意傳播,然而現場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舉報。

那些在飯館中用餐的官府之人,面對這般情景,竟然也表現得無動於衷,絲毫沒有動手將這些口出狂言之人緝拿的意思。

見此情景,荀彧心中大驚失色。在他看來,這般情形莫不是意味著袁武在兗州已然失勢?

難道他既不得民心,又失了官心?

懷著滿心的疑慮與擔憂,荀彧決定深入瞭解此事。經過一番仔細的查探和詢問,荀彧終於放下心來。

不禁對袁武的仁德發出由衷的讚歎。

回到家中之後,荀彧迫不及待地將這件事情說給族中長輩們聽。

一眾長輩聽聞此事,紛紛露出讚歎之色。他們一致認為,來到這個地方,他們算是來對了。

畢竟,一個能夠容許別人謾罵、允許他人詆譭的君主,又能壞到哪裡去呢?

荀彧更是直言不諱地說道,在如今的兗州,今後將不再有內亂髮生。這一觀點得到了荀家眾人的一致認可。

在一般情況下,內亂的產生往往是因為另一派系之人對現狀極度不滿,雙方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從而引發內亂。

然而如今,袁武廣開言路,以寬廣的胸懷包容各方不同的意見。

在他的治理下,哪怕是政見不合之人,也能夠安然地坐在桌子上談話,甚至可以坐在桌子上共同分配利益。

既然能夠好好地談論問題,以理服人,那麼又有誰願意輕易地動干戈、起兵事呢?

要知道,兵事乃是國之重器,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被使用。如果有選擇的餘地,誰也不會冒著殺頭滅族的巨大危險,去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即便是有腦子不夠用的將軍意外反叛,那也無妨大礙。

因為在如今的兗州,沒有人會支援這樣的反叛行為。

那些反叛之人往往只有孤零零的一個人,甚至只要將實情說出,他手下之人自會斬其首級,重新歸於兗州州牧府的統治之下。

在這樣一個積極向上的上行社會中,每個人都懷揣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沒有哪個人會想要造反。

甚至那些被袁武罷免、利益受損的胥吏們,也不曾有造反的念頭。

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來袁武並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沒有將他們逼到絕路之上;

二來在家族內部,甚至自家人也不同意造反。

一個家族往往派系眾多,旁支複雜,人心各異。在利益一致的時候,族中各房尚能同心協力,一同聽從家中族長的指揮。

然而,一旦利益相互衝突,觀念相反之時,各房的意見便會出現分歧,很難勸說別人冒著殺頭的危險陪著你一起造反。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家族的絕對附庸,更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

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並非是只會點頭喊“是”的機器。

荀彧帶著一眾人剛剛來到濮陽城,袁武便親自帶領兗州州牧府的一眾班底,又邀請了眾多儒生出城迎接。

面對如此尊重的陣勢,荀彧感動萬分。

荀家的眾人也是倍感榮耀,紛紛感嘆姑爺為人真是不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