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帝乙曾針對商東部的人方,就是東夷,展開徵伐,有記載“帝乙十祀徵人方”。

然而,後世一些學者認為,應該更正為“帝辛十祀徵夷方”。

也就是說,帝乙在位期間,對東夷並沒有多少戰事。

子受記憶中,也就是自己重生後經歷的那次,後來基本沒什麼大的軍事行動。

帝乙在位的前後二十多年,國力衰微,根本沒有能力征戰。

所以朝廷大部分時間採取懷柔政策。

對西周聯姻,對鬼侯放縱,對東夷安撫。

特別是東夷,歷史上徐城一帶早就落入東夷之手,騎兵直逼大商舊都亳城。

南方的淮夷也是蠢蠢欲動。

大商的疆土,在帝乙時期,掌控的面積是最少的。

當帝乙將王位傳到子受的時候,大商超過半數的諸侯與朝廷已經貌合神離。

王權對諸侯國的影響力降到低谷。

子受可不願意接手這樣的爛攤子!

所以必須在即位前的這九年時間裡,平服東夷十六國,使朝歌以東成為大商的後花園。

其實這十六國也並非鐵板一塊。

總有辦法讓他們服服帖帖的。

十六國中,以濱城、膠州、琅琊三個諸侯國最為強大。

這三個諸侯國所在地為現代的日照、青島、濱州,他們都是擁有三萬以上軍力的大國。

而且,他們從不順從大商王命。

無論是徵兵,還是賦稅,都與他們無關。

當然,他們也不會朝拜大商。

在帝乙時期,這三國的實力比西岐更加強大。

正因為這個原因,帝乙把戰略的重心主要用來防範東夷。

這才使得西岐漸漸發展成為與大商分庭抗禮的勢力。

出使東夷十六國!

子受迅速做出決定,他要在年前,把東夷走個遍。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當然,遠交近攻的總方針是已經確定好的。

遠交,近不一定攻。

事不宜遲,當即子受擬訂國書,並奏請帝乙恩准,頒下聖旨,出訪東夷十六國。

帝乙收到子受快馬加鞭呈上來的奏章,對子受平服東夷的打算大加讚賞。

東夷十六國一直是大商的威脅,如果能解決掉這個危機,三王子功在社稷!

隨即帝乙頒下聖旨,命子受為欽差,出訪十六國。

事情出奇的順利,九月中旬,子受就接到聖旨。

子受派人傳書十六國,表示自己將以微囯國主和大商王子的身份,組建使團,訪問各國。

訊息快速傳到了十六國,在各國諸侯之間產生了強烈反響。

九月底,十六國在琅琊會盟議事。

琅琊國主是一個年僅十九歲的翩翩公子,氣質非凡,端坐主位,率先發言。

“各位國主,今日我東夷各國會盟,商討怎樣應對大商王子前來出使一事,請大家暢所欲言。”

濱城國主年近六旬,人老成精:“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一些小國國主七嘴八舌的議論。

“乾脆拒絕,愛哪裡涼快哪裡去!”

“不妥,他們是名正言順,而且還有聖旨,我們怎能抗旨?”

“抗旨又如何?我們又不是沒抗過旨。”

“就是,大不了我們就此起兵。”

這些小國,分別依附於濱城、琅琊、膠州,形成了幾個利益集團,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也有幾個諸侯國並不參與抱團,像子受建造航船所在的海城。

海城國主和幾個獨立國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