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建立攻守同盟,欲要抵制子受出使各國。

總之是,你帶來商業利益,我雙手歡迎,但若想在政事、軍事上染指,那對不起,免談!

對十六國的態度,子受雖未親見,也大致有所推測。

大商和東夷連年征討,本來就積怨不淺,憑藉自己出使就收服東夷各部,豈不是天方夜譚?

東夷各部必然會抱團取暖,這不用猜都會明白。

子受接到十六國允諾,便迅速組建使團。

使團主要成員由四人組成,子受、白華、梅曠和郭璞。

隨行護衛親衛騎兵共一百人,全部都是地階以上的武者戰士,由秋冬二女擔任護衛隊長、副隊長。

各種禮品裝載了三大車。

按照子受的路線規劃,是先近後遠,與徐地七城接壤的是四個小國,子受先訪問靠北的三個小國,由南向北,然後再向東,進入濱城境內,再由濱城向東至半島訪問幾個國家返回,途中訪問膠州,從膠州再到琅琊,最後訪問東夷南部的幾個小國。

一切計劃、準備妥當,子受便開始了出訪十六國的征途。

第一個小國是郯國,就是現在的郯城,這裡可以說是一個彈丸小國。

總人口不足三萬,常備駐軍一千餘人。

國主郯軒,是一個矮胖中年,滿臉堆笑,看起來像個彌勒佛。

子受到來,他也不得不笑,沒辦法,實力太懸殊了。

和徐城的虎狼之師相鄰,他是整日提心吊膽。

子受很多次去海城借道郯國,招呼都不給他這個國主打一個,但他卻不敢有絲毫怨言。

子受出使十六國的第一站就是郯國。

這在郯軒的意料之中,因為近嘛!

整個郯國如臨大敵,郯軒以最高規格的國禮接待使臣的到來,姿態放得很低。

十里長街,郯軒率百官親自迎出城池。

見郯軒迎上了自己的隊伍,子受立刻翻身下馬,走到郯軒跟前。

“郯國主,有勞相迎!”

郯軒連忙拱手:“殿下親臨,歡迎之至!”

寒暄客套之後,郯軒邀請子受入城。

子受也不客氣、更不見外,和郯軒策馬,並駕齊驅,有說有笑的進入郯國。

郯國,一眾文武官員在列,子受攜使團成員共四人登上朝堂。

郯軒急忙命人擺好坐席,子受在國主一側入座,白華、梅曠、郭璞侍立身後。

子受道:“奉王意,出訪郯國,請郯國國主接誥。”

大商各路諸侯,對大商稱臣,子受攜聖旨出使,各諸侯君臣之禮是不能荒廢的。

郯軒離席,跪倒接旨,滿朝文物也紛紛依序跪倒。

其實商代還沒有聖旨一說,所謂聖旨,就是大王的誥命或制書,由大臣代為宣告。

子受宣旨:“大商王命誥書,今諸侯效命,百姓富庶,四海昇平,敕令壽侯子受為諸侯巡查使,出使人方各部,廣施王恩。”

這份王命中,人方,就是夷方,也就是東夷,應該是後人將“人”和“夷”二字混淆所致。

帝乙任命子受為巡察使,表達要子受代替朝堂恩被天下的意思。

郯軒高呼:“臣叩謝大王!”

接過誥書,郯軒心情略有放鬆:“請殿下入座,跟老臣說說,大王還有什麼囑託。”

子受看著郯軒:“大商屢屢遭受東夷進犯,不知郯國主對此如何看?”

郯軒冷汗直冒,心想,這是興師問罪嗎?

心思電轉,郯軒連忙道:“殿下說笑了,那是大國之間的博弈,我這彈丸小國,就連湊數,人家都看不上呢!”

“倘若再有反叛之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