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擺了擺手,阻止侍者的行為。等趙武告辭離開,劉定公失望的嘆了口氣,自言自語:“王室不振,禮儀崩塌,這個世界,我到哪裡尋找樂土?”
劉定公的喃喃自語中,趙武的儀仗登上了河邊的船,船離開了岸向河對岸駛去。船上,隨行的晉國大臣面無表情。說實話,這時在場的大臣們已經覺得,自己的國家為王室做得夠多的了,趙武的拒絕也算是合情合理。
黃河北岸,叔向領著執政府的官吏迎接了趙武……
第二百六十九章 牛人到哪兒都是牛人
叔向帶領官員出迎到黃河岸邊,這個禮儀實在太隆重了。因為此地距離新田城數百里,叔向帶著官吏們跋涉了十多天才趕到河邊,已經不是通常“出迎十里”的概念了。
叔向鞠躬,開口:“元帥,我等已經在河邊等了十多天,你可算回來了。”
趙武先公後私,詢問:“副帥的軍隊集結好了嗎?”叔向回答:“已經集結完畢,目前軍隊已在韓氏領地待命,只等元帥與副帥舉行一個交接儀式,副帥便動身南下。”趙武點頭:“楚國人反覆不定,我們必須保持對楚國的壓力……我馬上去見副帥,讓他提前南下。”
叔向拱手領命,馬上又接著說:“元帥的行程比預定日期拖後了十多天,不知元帥耽擱在哪裡?”趙武回答的很輕鬆:“回來的路上,我去宋國與鄭國看了看,順便也看了看智盈的新領地。”
叔向馬上問:“宋國的政治穩定嗎?”趙武回答:“宋國的子罕品行高潔,左師向戎尊重他的權威,我看宋國二十年內將政治穩定,從此不用擔憂他們了。”
叔向歪著頭,馬上接過話題:“元帥只說宋國不提鄭國,那就是說:鄭國的政治有點不穩……這可不好,宋國與鄭國將是我們的南方屏障,如果鄭國要發生政治動盪,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不知元帥可曾把這猜測預先通知了智氏,或者,元帥不打算動用智氏的力量平定鄭國,需要我們在國中預先準備?”
趙武回答:“前不久的大災中,宋國與鄭國的救援工作做得很好,鄭國的罕氏甚至在平民借貸糧食時不收借據,使得國內因災荒產生的危機很快過去。如今鄭國的罕氏、宋國的樂氏(子罕)深受國內庶民愛護,恐怕他們將是兩國最後滅亡的家族了吧?而且我認為,兩家最終都將執掌國政,因為民眾願意歸附他們。
兩相比較,宋國的樂氏(宋國司城、執政子罕)不以接濟他人為自己的恩德,似乎要更勝一籌,估計這個家族恐怕將與宋國同在。而鄭國的伯有(良氏)驕奢,對待執政較為無禮,印氏其次,這說明兩家族對執政心中並無尊敬,我猜,恐怕鄭國的動亂就在眼前……叔向,你認為我們是該坐觀動亂,最後收拾殘局好吶,還是在動亂初期就讓智氏插手,快速平定亂局?”
叔向表示同意:“宋國與鄭國是我們伸向南方的兩隻拳頭,如果鄭國動亂,我們一隻拳頭就要癱瘓了,我認為應該儘快秘密通知智氏,讓他們做好平亂準備。雖然,我們霸主國直接插手別國內政,不符合禮法,但鄭國的事情事關我們南方邊境的安靜,我想,即使元帥不發話,智氏也不能坐觀成敗,所以我們還不如讓智氏提早準備,以免智氏插手時,武力受到損害。”
稍停,叔向繼續彙報:“元帥還不知道吧!我們與秦國的盟約又出了岔子,秦景公似乎又想反悔,他中途將使者公子緘召回了國都。好笑的是,公子緘回國後待了不到兩天,馬上又出逃了,他攜帶大量財物與家臣逃來我晉國。隨著公子緘的到來,秦國有許多大夫也紛紛出逃,紛紛來到我晉國。”
趙武眼睛一亮:“好機會!”叔向老實的承認:“機會是好,但我們現在實在沒能力兩線同時開戰。”
趙武沉思著問:“公子緘出逃的原因是什麼?我記得上次簽訂盟約,秦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