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稱呼楚靈公為“大王”,但只要當著列國諸侯的面,他們一定稱呼楚王為“君上”,現在事情緊急了,楚臣的稱呼立刻轉換。

楚靈公沒有追究稱呼的轉變,反正他已經習慣了。情況緊急,楚靈公只忙著反問:“什麼意思?”

“君上,晉國軍隊每三年進行一次閱兵,以檢驗領主部隊的合格與否。閱兵式前,最重要的是一場圍獵熱身,第一執政會分配領主部隊劃分各個片區,進行一場大的圍捕,以此檢閱領主部隊對軍事號令的熟悉程度……”

見到楚國君臣依舊一副茫然神情,伯州犁吸了口氣,說:“我國的樂師師曠曾著作過兵法書,臨終前他把兵法書交給趙武子出版發行,他書中說:兵法之終級奧義,就兩個字:進退。據說,趙武子對此加的註解是:所謂“進退”兩字就是結合組織學、統籌學,展示對士兵的指揮、調配能力。

武子說的話真是一針見血啊!兵法之道果然就這兩個字。聞鼓而進,聞金而退。若士兵能聽從號令,進退隨指揮官心意,那麼戰爭的勝負已無懸念,誰更擅長髮揮自己的優勢,誰更能靈巧的指揮軍隊,則勝利屬於誰。”

晉國周圍的軍隊彷彿在為伯州犁新增註解,伯州犁指著左右追上來的晉國軍隊,解釋說:“剛才晉軍吹響的是圍獵號角,他們是把我們當作圍獵目標,或者假想敵進行軍力調配。晉國這次來了大約七個師,其中趙武子帶了四個師,按過去的軍制,這四個師大約相當於一個軍多一點,但我聽說新軍制下,晉國一個軍只有三個師,那麼趙武子肯定帶了一個軍,以及一個師的衛隊前來會盟。

同樣,魏氏也來了大約相當的軍隊,但魏氏沒資格帶衛隊,所以魏氏只有一個軍,大約三個師的隊伍。這七個師的軍隊,沒有估算智盈的手下。做為外地領地,我猜趙武不會把智盈編入軍中,或許他會讓智盈單獨成軍,這是因為外地的軍隊與晉國本軍號令不同,編成與訓練方式也各不相同,名將都不會將這樣的軍隊混編,以弄混自己的指揮體系。

新軍制下,晉軍是以一個旅作為一個作戰單位,光計算趙氏與魏氏,他們大約有七個師,也就是三十二到三十五個旅。趙武子這是透過指揮著三十幾個旅,向我們展示他的指揮能力 他是在恐嚇我們。”

伯州犁說的意猶未盡,子蕩趕緊追問:“怎麼展示?”

“圍獵當中,每個部隊都有自己的行動區域,當斥候將獵物驅趕而至的時候,獵物最先抵達的區域所在部隊立刻通知下一個區域的部隊準備,自己則根據指揮前去圍捕。每個部隊的戰鬥區域都是固定的,當他們一邊戰鬥一邊圍殺獵物,抵達自己戰鬥區域邊緣的時候,還要尊從指揮的號令,決定繼續進入下一獵區,還是就此止步,撤退回自己的集結地。

君上,戰陣之上,能攻能守則為強軍。一支部隊只記得攻擊向前,忘記自己防守的區域,則讓下一層防線的部隊直接面對敵軍攻擊。而所謂名將,就是善於發現敵軍偶爾露出的縫隙,直搗敵軍虛弱的地方。因此,光顧進攻不顧防守本區的軍隊不是強軍,而能令行禁止,善進善退的軍隊,才是元帥的最愛。故此,晉國每次閱兵式之前進行的的圍獵,就是檢驗元帥,以及領主對自己軍隊的指揮能力。”

伯州犁話音剛落,一聲軍號響過,伯州犁評點:“這是停止的號音,尾隨我們的這支軍隊就要停步了。”這一刻,伯州犁彷彿回到了鄢陵之戰,意氣風發的再度替楚王指點方道:“所謂:攻如水,無孔不入;止如山,不可撼動;退如潮,難以追及,說的就是這個啊!瞧,晉軍止步了。他們馬上會聞號而退。”

果然,號角響了,晉軍開始原地踏步。緊接著,晉軍整齊的向後轉,調頭撤離……楚靈公大喜:“晉國人這次知難而退了吧!”楚靈公的意思是:我軍人多,晉軍僅憑先頭部隊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