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自信說這句話。因為春秋時期道路狀況極不完善。真實的歷史上,中國第一條國家公路是秦始皇的“秦直道”。而如今,雖然趙氏領地內部道路修得很完善,但其它國家,比如戰場所在的魯國,根本談不上像樣的公路。這時代大多數道路的形成,只是因為走的人多了,逐漸成了道路。
這裡是魯國,現在是春秋。春秋時代地廣人稀,隨便撿一條山窪窪前進,即使被人發覺了大軍行動,將大軍行動路線回報給本國軍隊,然後調兵遣將進行堵截……按春秋時代的通訊效率算,等到魯國軍隊完成這一系列準備,齊國軍隊早已經回家打醬油了。而這種道路交通情況,以及通訊手段的落後,也正是春秋時代歷史記述上屢見不鮮的:兩國交戰,一個國家的軍隊能安然無恙的橫穿數個國家國境的原因。
其後,齊莊公雖然表面上不以為然,但對於趙武子這位曾經俘虜過他的人,他還是心中有點膽怯的。接下來幾天,齊國部隊儘量選擇偏僻的地方走,而且加快了行軍速度。偶然路過小城邦,齊國龐大的軍隊數量又震懾住了魯國的領主,他們只求齊國人不來攻擊他們,哪敢去攔阻齊國的戰車。
沒幾日,齊軍深入魯國腹地。齊莊公選擇避開魯國國都的方向,轉而向正東方前進,打算從莒國返回齊國。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齊莊公帶領軍隊行進到蟲氏(今山東濟寧附近),他揚著馬鞭對欒鞅炫耀:“此處離邾國不遠了,邾國是我齊國原來的附庸,越過了邾國,我們或者奔莒國,或者從邾國北上,恐怕趙武子想不到我會突然折向西方行進吧?”
齊莊公得意的大笑,左右齊聲附和,晉國幾位逃亡大夫卻神色驚慌,他們指著遠處的地平線,連聲提醒:“三桓的軍隊到了。”
齊莊公不以為然的嘲笑說:“魯國的三桓都是被嚇破膽的人。他們到了,敢攔阻我的軍隊嗎?”齊莊公邊說邊扭回身去,順著欒鞅的手指眺望遠處地平線。遠處地平線上隱隱有許多軍旗,離的太遠看不清軍旗上寫著什麼。這支軍隊並沒有靠近的意思,他們燃起了大火,火堆呈現的濃煙像一根柱子一樣指向青天。
欒鞅解釋:“魯軍不敢攔阻我們,然而他們在通知友軍,這煙柱是通知附近的軍隊向此地靠攏。趙武子一定在附近,這是趙氏習慣的聯絡方法。”
齊莊公愣了一下:“為什麼他們燒出來的煙塵赤黃?”
“馬糞!”智起解釋:“趙武子攻擊中山國的時候,由於軍隊拉得太長,來不及集結,所以他就發明了這個方法。讓士兵隨身攜帶烘的半乾的馬糞,點燃柴草堆後,將馬糞扔到草堆裡。由於馬糞半乾不幹,所以燃燒起來沒有大火,只有濃濃的黃煙,這股黃煙表示遭遇敵人。當初在甲氏,中山國的軍隊四散逃亡,各地領主絡繹不絕行進在道路上,哪位領主圍捕到中山國散兵遊勇,便立刻用這種方法通知附近的軍隊趕來增援。”
齊莊公眯起眼睛,打量著地平線上的魯國軍隊,嘴裡喃喃自語:“季武子、叔孫穆叔(叔孫豹)、孟獻子,魯國有三軍,三桓各領一軍。對面的軍隊打著三支旗號,看來魯國全國的軍隊都到了,但他們敢抵擋我嗎?”
魯國人確實不敢抵擋齊國的軍隊,他們遠遠的待在地平線近處,齊國人前進他們就後退,齊國人停止,他們也待在那裡,拼命煽風點火,燃起濃煙向周圍告警。暮色蒼茫,齊軍甩脫不了周圍的牛皮膏藥,想起周圍還有趙武在虎視眈曉,齊莊公不敢連夜行軍,他命令齊軍紮下大營,自己聚齊將領們進行商議。
某齊國將領建議:“魯軍不可能全部都來這裡,三桓自己的領地要緊,國都他們也不能不進行守衛,所以來這裡的軍隊不可能多。不如我們明天毫不理會魯軍,只管朝著既定方向,保持隊形勻速前進。”
齊莊公覺得這主意很好,他回身問幾位晉國逃亡大夫:“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