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賣報,朝廷正式確認,將於今年三月出兵四十萬北擊蒙古,此乃我朝自成祖以來,最大規模的兵力集結!”

“賣報,本次出征東路軍指揮,遼東總兵杜松大帥接受本報專訪,兵力配置、部隊新式裝備,盡在本報詳細報道!”

1620年2月25日清晨,松江府華亭縣。

在這座縣城的東端,有一大片青瓦白牆的連片屋舍。雖然但從外面看起來,這片屋舍顯得樸實無華。但你架不住他覆蓋的範圍實在是太大:整個縣城東部的很大一部分,都被這片院落給佔據了。

在這片原本風格統一、起伏有致,整體極為協調的院落裡。現在,卻在院牆內突兀的立起了一根大約三十餘米高的高塔:塔身雖然用油漆刷出了木紋的感覺,但實際上,這就是一座鋼筋水泥土的新式建築。

最近這些年,大明大江南北的富豪們,都開始在自己的園子裡修建類似的高塔:高塔的頂部其實是個巨大的封閉式水池。透過槓桿機械原理,把下面的水抽上去,然後再透過水管接到臥室裡,從而實現洗手、做飯、如廁乃至夏天沐浴的自來水化。

此刻,迎著清晨的薄霧,這一片園林的主人,徐元佐,正站在這座高塔上,俯瞰著剛剛甦醒的華亭縣城——這是徐元佐近些年來最喜歡做的事情。

聽著高塔下,街面上報童清脆的叫喊,徐元佐嘴角不自覺的扯出了一個冷笑。

因為他知道:別看報刊上說的轟轟烈烈,其實這會兒九邊重鎮的丘八們,已經是生不如死哪。

皇上這次發令征討蒙古,是在生撕暹羅,吞併朝鮮,肢解日本後做出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此時皇上的威望正隆,國上下,無論文武,都不敢炸刺兒。

然後皇上說這次北征、西征,是大明線對蒙古各部作戰,所以九邊重鎮的所有戰兵部都要上陣。當然哪,戰兵這個東西,不是各個軍鎮的將領說多少就是多少,而是必須經過朝廷的兵部、戶部、都察院派出的官員稽核後才算數。

這稽核標準是什麼呢?簡單,步兵舉五十公斤的啞鈴,來回抓舉成功五次。弓兵要能連續拉開一石弓三次。騎兵嘛,騎上馬,迅速賓士二十里即可。如果這些你都達不到,那,在18分鐘內完成5000米跑也行。

但是,徐元佐知道,就這麼個標準。九邊重鎮號稱四十萬戰兵,最近幾個月的三部聯合考核下來,估計連十萬達標的都沒能湊出來。最慘的是京營和騰驤四衛:號稱十萬中軍啊,連一萬達標的都沒有!

想起自己去北京開會那會兒,有些武將對此還不以為然——大家都是這麼差嘛,我的部隊還算好的了。徐元佐就不由得笑得更明顯了:皇上從做太孫開始,做得那麼多事情,哪件事情是吃飽了沒事幹的無聊之舉?這不都是飽含深意的麼?

什麼深意呢?第一步,把九邊重鎮以及北京能打計程車兵挑出來,整編到一起拉出去打蒙古。第二步,在打蒙古的過程中,把這些士兵進行整合,讓新軍十鎮的軍官去統帥他們,把他們和那些貪腐將領剝離。第三步,打完了蒙古回來,以大勝之威,進行徹底的軍改!

作為徐階的後人,雖然徐家這些年缺少高官。但到底家學淵源在這裡:徐元佐非常清楚,別看九邊重鎮四十萬戰兵被淘汰了三十萬,但和南方的三十萬戰兵比起來,已經是難得的精銳了。等北邊的軍改完成,南邊的軍改自然不廢吹灰之力。

如此一來,皇上徹底掌握了國的兵權,國家獲得了強有力的戰鬥部隊,戶部的負擔將極大的減緩——這都是好事。而受損的是誰呢?不就是那些已經地主老財化的軍鎮將領嗎?

“哧溜溜~”仰頭又喝了一口,徐元佐感覺手中杯子裡的牛奶溫度已經有些不夠了。然後他整了整衣服,準備下塔。

剛走到樓梯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