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他們,設立行政區很有必要。

雖然海船的航速已經被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一來一回還算是挺長時間的,在海對岸的大陸設立行政區的事情還是經過了挺長時間的爭論的,然後朝廷決議派出了杜如晦的長子杜構擔任美州刺史,對的,美州,就是大唐給那個新的行政區的名稱。

所以大唐東部領土邊界已經橫跨太平洋,延伸到了美洲大陸上……

至於西邊兒……準確的說,四年以來,大唐的西部邊界並沒有超過西域的邊界,仍然維持在那個地方,安西都護府還是安西都護府,不過安西都護府都護的人選已經變成了杜荷,二十四歲的杜荷成功成為了安西都護,因為安西都護的權力很大,所以一個人長期擔任這個職位並不妥當,郭孝恪擔任了五年之後卸職,由杜荷接替他的職位,郭孝恪轉為中央官員。

杜荷和郭孝恪的施政目標都是一樣的。養精蓄銳,四年前的大戰讓大唐損失八萬精銳兵馬,安西軍損失比較嚴重,之後,安西軍休養生息,在西域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清掃土匪的行動。穩定大唐在西域的統治,並且透過各種措施使得西域諸國的人忘記故國,打心眼裡接受自己是一個大唐人的事實,並且在杜荷統治安西都護府的第二年成功徵召了第一批西域府兵。

至於大唐四年沒有拓展西部邊疆的另一個重要理由,那就是因為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存在,四年前,《和平條約》的簽訂帶給了阿拉伯特區和平,帶給了大唐和平,卻沒有帶給波斯帝國還有羅馬帝國和平。兩國在《和平條約》簽訂的第六天就爆發了一次軍事衝突,然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大唐堅持著《和平條約》裡面所規定的“阿拉伯特區及其周邊地區不允許出現戰爭”的條款,命令大唐軍隊來到了阿拉伯特區北部駐紮,嚴防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之間的衝突波及到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阿拉伯特區,同時也警告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駐紮軍,絕對不允許發生摩擦,更不允許發生軍事人員越界進入阿拉伯特區的行為。

兩國懾於大唐的威嚴和實力,都很剋制的把戰爭侷限在了幼發拉底河的北部地區。那裡的土壤很肥沃,一開始不屬於三國中的任何一國。波斯帝國擴張的時候擁有了這塊土地,而之後羅馬國也奪取了很多土地,兩國就在這一區域展開了很長時間的混戰,之後阿拉伯人趁機崛起,奪走了這片肥沃的土地,現在阿拉伯國被消滅了。這塊肥沃領土的歸屬問題成了兩國爭論的焦點。

其實只要大唐願意出面,召集兩國人進行土地的劃分,哪怕平分也可以,但是大唐政府密令留守軍隊主將薛仁貴不允許干涉兩國的戰事,哪怕推波助瀾也不可以使之降溫。薛仁貴何其心黑,當然明白朝廷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於是他很有心的不介入這場戰爭,反而採取各種措施擴大戰爭,終於在三年前促成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數年摩擦之後所爆發的第一場全面戰爭美索不達米亞會戰,又稱作第二次美索不達米亞會戰,第一次是三國聯軍對抗阿拉伯軍隊,這一次,則是當初的三國聯軍中的兩個國家的軍隊的相互戰爭,很諷刺。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的打了一年多,一直到今天為止戰爭還在繼續,羅馬軍團佔上風,波斯軍團落了下風,不過波斯軍團經過大唐軍事教官的強化訓練之後,也不是那樣的衰落了,所以一年的戰爭雙方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在兩河流域發生了數次遭遇戰,軍團戰,野戰等等,一場戰爭的損兵數量往往在五萬人以上。

不過多次戰爭之後,羅馬軍團還是佔了上風,重演了當初的一幕,波斯軍團後繼無力,還是慢慢的潰退了,連當初協議中擁有的領土都快被佔領了,不過這個時期內,波斯小皇帝也逐漸長大,波斯國內發生了以伊薩姆為首的宮廷政變,殺死了實際掌控政權和軍權的幾大顧問,小皇帝重新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