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公里的火星自駕遊是個什麼概念呢?

簡單舉個例子來說,從華國燕京到瓊省崖州的距離,差不多就是3000公里,需要注意的是,火星表面的路況肯定要差一些,因為沒有路,哈哈。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截止到電影開始拍攝的時候,人類真正投入使用的火星車或者月球車都已經出現過了,其移動速度大約是在1厘米每秒到1米每秒之間,時速介於普通人步行跟騎腳踏車之間。

顯然,未來高科技的火星車就要厲害得多,根據劇情的設定來看,楊偉立所駕駛的火星車每天大概能行駛40公里,不過受到當地惡劣環境和能源不足的影響,估計車速是在時速10公里到20公里左右。

站在姜聞的立場看來,其實楚言在沙漠中拍攝的這些外景戲,恰恰是最讓他興奮和激動的戲份,也是吸引他成為本片導演的最大原因,因為華國的文化傳統,是不具備他所鍾愛的“西部片”誕生的土壤的,但《火星救援》就不同了,一個男人,獨自行走在蒼涼荒蕪的大地上,無時無刻不在與殘酷的自然環境以及內心的孤獨對抗,這正是姜聞所向往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攝楊偉立在火星上奔波千里的過程中,還涉及到了楚言跟姜聞等人從未接觸過的核物理問題。

為了對抗火星上的長期嚴寒,迫於無奈的楊偉立,選擇從地下挖出了之前,被人類早期火星探索計劃廢棄的火星車中,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小型的核能裝置。

這方面,就完全處於楚言跟姜聞等人的知識盲區了,還好有著華國航天科技集團跟各大科研院所的支援,劇本中的假想,才從華國專家們那裡得到了可靠的理論支援。

從專家顧問組那邊得知,目前人類確實已經擁有了類似的技術手段,可以利用某種人造放射性同位素,實現熱能與電能的轉換,並且有望被利用於外星探索工具之上。

而且這種裝置,的確會在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內,持續不斷地散發出巨大熱量,當然,這種元素本身含有劇毒,但只要不弄壞,就等於一個對人體無害的超強暖氣片,的確可以在沒有任何其他能源的情況下,幫助楊偉立對抗火星表面的低溫環境。

為了讓電影劇情顯得更加真實,劇本中還提到,楊偉立還從沙土裡挖出了許久以前人類的另一個火星探測器——探路者號。

而在現實中,探路者號是真實存在的,它於1996年12月4日nasa發射進入太空,然後經過整整7個月的飛行,在1997年7月4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並在工作了兩個多月後,方才與藍星失去了聯絡。

這樣的小彩蛋,也必然是科幻迷們的最愛,而在《火星救援》之中,類似這樣的真實細節還有很多,這就是楚言跟姜聞等人,從一開始就給電影所定下的宗旨,在一切涉及科學的方面,儘可能的真實,如果單純靠幻想,或許也能拍出一部精彩的硬科幻電影,甚至拍攝難度還會降低,但那並不符合楚言等人對華語科幻電影的期望。

作為華語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硬科幻電影,楚言覺得自己這些人,有必要為後來者樹立一個更加優秀的標杆。

最終,從最開始的磕磕絆絆,到結束之前的遊刃有餘,《火星救援》的外景拍攝,持續了3個多月的時間才得以完成。

在劇組離開澳洲之前,這片位於南半球的大地已經進入深冬,在沙漠這種晝夜溫差極大的地方,夜間的溫度早就已經達到零度以下,劇組之中幾乎沒天都有人,是在帶病堅持工作,就連導演姜聞,也因為高燒不退,不得不離開劇組,在醫院呆了幾天。

倒是楚言沒有辜負他長期以來堅持的身體鍛鍊,雖然整個曬黑了一點,身形也消瘦了一些,卻一直沒有出現什麼健康問題,這也是劇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