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江電影乃至華語電影,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佳和這家公司。

一切都要從當年的香江電影霸主“邵氏”說起。

佳和公司的兩大創始人——鄒聞懷與何貫昌,當初都曾是邵爵士手下的“將帥之才”。

1957年,剛剛年滿30歲的鄒聞懷加盟邵氏,一路從宣傳主管做到製片部經理,直到1970年升任邵氏公司執行長,穩坐邵氏第二把交椅。

這十幾年中,鄒聞懷不但一手推動了邵氏內部大刀闊斧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在各個方面商業鬥爭中屢建奇功,為邵氏成為香江電影霸主做出了突出貢獻。

只可惜,鄒聞懷不僅僅是邵爵士期待中的將才,更是難得一見的帥才,當邵氏坐穩了香江電影的霸主之位後,兩人之間的裂隙卻越發明顯。

先有邵爵士對鄒聞懷等人提出在公司推行分紅制度的建議,不置一詞;而後,邵爵士又將何貫昌從宣傳部調任製片部試圖分權;又有方怡華任職邵氏手握重權。

如此種種,其實也離不開華國傳統的“帝王心術”,畢竟,哪一個雄才大略的霸主,能忍受得了大權旁落呢?

雪上加霜的是,此時剛剛創立了無限電視臺的邵爵士,已經打定主意削減邵氏的製片數量,將電影公司的盈利。投入到電視臺的發展中。

這對於一直立足電影,甚至已經開始掌握海外發行渠道的鄒聞懷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過河拆橋,這引起了鄒聞懷和他手下親信員工的強烈反對。

只可惜此時的邵爵士心意已決,而鄒聞懷也由此產生了自立門戶的念頭。

當躊躇之間的鄒聞懷,收到前輩章徹導演送給他的一幅字後,終於下定了決心,這幅字的內容是:“知己酒千鬥,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於是1970年末,鄒聞懷帶著何貫昌,以及手下的一幫弟兄,離開了邵氏,在幾位大片商老闆的支援下,創辦了佳和公司。

熬過了最艱難的創業初期,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佳和,終於在1971年迎來了重大的轉機,那個帶領著佳和一飛沖天的男人,名字叫做——李霄龍。

這一年,已經在美利堅成為知名拳師的李霄龍,原本以為憑藉自己在《青蜂俠》的出色表現,已經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只可惜,面對電影《功夫》劇組的跳票,他終於明白,作為一個黃種人,想要成為好萊塢電影主角,沒那麼簡單。

於是李霄龍便起了回香江拍電影的心思,而此時已成為香江電影霸主的邵氏公司,便成了他的首選。

只可惜,面對李霄龍提出的每部戲片酬1萬美元、拍攝期不超過60天以及要求劇本修改權的條件,自詡已經看穿他在美國混不下去的邵氏,不但只同意給他每部戲2千美元片酬,還要求李霄龍自行返回香江後,再洽談其他細節。

正在此時,求賢若渴的鄒聞懷主動聯絡上了李霄龍,不但願意給出每部戲7500美元的片酬,還答應了他的全部其他要求。

於是,李霄龍便選擇加盟了誠意十足的佳和。而李霄龍在佳和拍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就打破了香江自開埠以來的電影票房紀錄,佳和也隨之一飛沖天。

與此同時,鄒聞懷也在李霄龍身上,第一次將“獨立製片人拍攝製度”引入了華國電影圈。

所謂的“獨立製片人拍攝製度”,即製片人自行籌措電影題材、劇本和演職人員,製作出詳盡的製片計劃,並徵求出資公司同意。

隨後由製片人組織劇組,在擁有發行網或院線的出資公司技術支援下拍攝電影,由出資公司全面負責上映及後期發行。

雙方共享利益,共擔風險。這樣既可相應降低電影公司的投資風險,又削弱了對各個製片組的制約,令其可以相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