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第1/2頁)
章節報錯
有關於辛德勒先生的事蹟,身為其飾演者的連姆尼森,在私下也曾與楚言進行過很多次的交流,這其中更多的時候,是連姆尼森負責提問,楚言負責解答。
原本連姆尼森是想找導演斯皮爾伯格來討論的,只是導演實在太忙,實在沒有功夫跟他進行詳細的探討。
不過幸好有楚言在,之前在劇本修改階段,兩人也曾有過相當深入的討論和交流,斯皮爾伯格乾脆就把這事,推給了並不算忙的楚言。
連姆尼森的主要困惑就是,哪一個形象,才是真正的辛德勒?
到底是那個生活在燈紅酒綠之下,沉醉於美色之中的他?還是那個不惜傾家蕩產,也要竭盡全力,哪怕只為了多庇護一個猶太人的他?
是不是發生在這裡的那場屠殺,改變了辛德勒,讓他變成了另一個人呢?
連姆尼森面臨著許多的選擇,這讓他有些疑惑,畢竟,這樣一部註定意義深遠的影片,他作為男主角,無疑會被所有人放到顯微鏡下審視,這也帶給了他相當大的壓力。
幸好,連姆尼森最終在楚言這裡找到了答案,凝聚了數千年祖先智慧結晶的東方哲學,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事實上,這兩年以來,楚言先後接觸了辛德勒、約翰拉貝、何峰山這三個人物的事蹟,從某些角度來說,三人的事蹟有高度重合的地方,也有各自的區別。
正因為如此,在仔細研究三位事蹟的過程中,楚言也曾被如何去理解這些,類似於“現代聖人”的事蹟而苦惱過。
對一名演員來說,要將一個人物在作品中塑造出來,就必須對這個人物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不同演員,就算在塑造同一個人物時,也會表現出巨大的差別,就是因為,每個人在理解上的差異所導致。
這種困擾,在演繹真實人物或歷史人物時,難度會加倍遞增,畢竟,現代社會或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們的經歷都是真實存在的,劇情或許可以虛構,但演員卻不能依靠虛假的人設來演繹。
這也是為何一直以來,“真實人物傳記類”電影,都被認為是對演員演技的巨大挑戰。
最終,楚言也是在偶然間,在一篇清朝作家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他還記得,文中的原話,是這樣說的:“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難理解,但落實到辛德勒和拉貝等人身上,瞬間就可以解釋所有的困擾,就他們的事蹟來說,楚言認為,“君子論跡不論心”這句話,就足以解決理解角度的問題了。
就以辛德勒為例,不可否認的是,他當初選擇在華沙建廠,正是因為這裡有著全歐洲最廉價的大批猶太勞工,可以說,這些勞工所需的工作報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能也就比當初來自非洲的“黑奴”,要好那麼一點點而已。
甚至於,辛德勒的那間搪瓷製品生產廠,原本就是當地nc黨,從猶太人那裡所沒收來的財產,而辛德勒當時僱傭猶太人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利潤最大化。
但是,這一切,完全不會對他之後的行為,產生一絲一毫的影響。當他的思想,因為目睹了慘絕人寰的種族屠殺而轉變後,他是為何而來,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當辛德勒豁出身家性命,努力周旋於各種上層人物之間,只為了庇護更多猶太人的時候,他做出了偉大的行為,他的靈魂也因此而偉大。
楚言自然也把這番理解,詳細解釋給了連姆尼森聽,然後這位就被東方哲學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了,他越是思考,就越覺得楚言說得有道理,簡單來說,對於善事,就應該以出發點來衡量,對於惡事,則需要看最終的行為。
如此一來,連姆腦海中辛德勒先生的形象,馬上就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