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電影拍攝地,主要被設定在了吉省境內的長白山、吉安等地,為了重現當年上甘嶺和元山等主要戰場雙方對峙的場景,在好幾處預設的拍攝地,劇組已經提前幾個月開始了營建工作。

當楚言和艾德哈里斯一眾主演到達吉省的時候,不但劇組的所有前期準備工作都已經提前完成,就連天氣,也已經提前進入到了大雪紛飛的時節。

站在波濤翻湧的鴨綠江邊,楚言似乎感受到了當年,父親楚平作為志願軍的一員,高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軍歌,毅然走出國門,去對抗當時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心情。

之所以將電影定名為《兵臨城下》,其實也是因為當年的國際環境的確如此。

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或者沒有仔細研究過那段歷史的人或許不明白,對當時新生的華國來說,這場以北高麗境內為主要戰場的志願軍戰爭,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為了“保家衛國”不得不打的戰爭。

戰事的起因也並不複雜,自從二戰結束之後,出於蘇維埃和美利堅兩國的冷戰對抗思維,長期處於扶桑佔領之下的高麗國,也身不由己的跟日耳曼或安南國一樣,被強行分裂成為了兩個國家。

不幸的是,由於兩大思潮的衝突,被從北緯38度線分割而成的南北高麗兩國,受到身後世界兩極的影響,不但逐漸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更是在思想上被徹底割裂,更重要的是,兩邊的政權都不滿足於現狀,皆有著用武力統一整個半島的打算。

很明顯,在“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上,處於兩極對立之中的兩家政權是無法達成一致的,偏偏蘇維埃和美利堅作為幕後操縱者,也樂於用一場代理人戰爭來試探彼此的實力和決心。

於是,在1950年6月,高麗半島的戰爭正式爆發,僅僅數天時間,北高麗的軍隊在戰場上勢如破竹,甚至將南高麗的政治中心漢城一舉攻佔,而美利堅支援的南高麗政府,只能狼狽逃竄至半島南端的沿海地區負隅頑抗,並且隨時面臨全面覆滅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號稱“太平洋警察”的美利堅再也裝不下去了,直接撕破了偽裝,利用蘇維埃缺席的機會,在聯合國大會上強行透過了武裝干涉的決議,並且迅速調動其駐紮在東亞地區的兵力,又拉上了其餘15個盟國的少量兵力,悍然出兵高麗半島。

必須承認,在這個時間段,相比於北高麗的軍隊而言,身為世界最強大國家之一,又經歷過二戰磨練的美軍,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人員素質上,都擁有著巨大的優勢。

於是,原本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佔領了南高麗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對方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間狹小地區的北高麗人民軍,很快就在美軍強大的火力和絕對空中優勢面前,停下了前進的腳步。

不僅如此,當年透過成功的諾曼底登陸,在歐洲大陸一舉完成戰略反制的美利堅軍隊,這一次又故技重施,利用強大的海空優勢,成功在高麗半島南部西海岸的仁川實施登陸,使得北高麗人民軍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

原本就在火力上處於絕對劣勢的北高麗人民軍,遭受兩面夾擊後損失慘重,不得不全面撤退收縮兵力,全面退出了南高麗境內。

然而已經不顧身份親自下場的美利堅人,卻並不打算就此罷休,他們不但無視了華國的多次嚴正警告,其派遣軍司令麥克阿瑟,也斬釘截鐵地向本土報告說,“華國絕不敢出兵與美利堅對抗。”

於是在1950年10月1日,美利堅軍隊強行跨越“三八線”,向北高麗發動了全面進攻,並於19日佔領了平壤城,企圖迅速佔領高麗半島全境,其空軍戰機更是多次飛越邊境,侵入華國領空,對華國丹東等地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