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楚言對自己和如今的華語電影,一直有著非常準確的認識。因此,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將新電影,拍成史詩級的經典戰爭電影。

客觀上來說,以這部電影的題材,基本上不會存在大規模海外發行的可能,也就沒必要強行拍成投資規模巨大的超級大片。

更何況,現如今觀眾們的眼界也不比當年了,就在今年,斯皮爾伯格的大作《拯救大兵瑞恩》可是剛剛在內地上映,還取得了超過8000萬華元的票房成績,作為楚言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他可不允許影片從製作水平上與對方相差太多。

所以,楚言仍舊選擇了“以小見大”的編劇手法,透過對個別英雄人物的描寫刻畫,來體現當初那場戰爭中,華國志願軍戰士們的英勇和戰鬥的殘酷。

而這部名為《兵臨城下》的新電影,就是以主人公張濤方,從當兵入伍開始,一直在戰鬥最前線,逐步成長為頂尖狙擊手的故事為主題,側面反映志願軍戰爭過程的一部戰爭電影。

事實上,在劇本初稿完成之後,楚言還專程前往魯省濰州市,拜訪了故事主人公的原型——華國軍史傳奇狙擊手張桃芳老先生。

出生於1931年的張老,在20歲那年入伍,次年9月加入志願軍進入高麗戰場,隨後就在戰場上,從一名練習射擊都會脫靶的新兵蛋子,在數月之內,憑著驚人的天賦和努力,迅速成長為一名神槍手。

從1953年1月以前線狙擊手的身份,進入雙方對峙的前線開始,到7月份停戰協議簽訂,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張老就憑著一支沒有光學瞄準器的莫辛納甘步槍,創下了用400餘發子彈,擊斃214名敵軍的歷史記錄,也成為華國建軍以來,最具傳奇色彩的狙擊手。

而且,張老傳奇的軍旅生涯卻還沒有結束,在隨部隊返回國內後,張老因為他超乎常人的優異視力,又報名參選了我軍首批戰鬥機飛行員的招募並順利入選,最終成為華國空軍首批戰鬥機飛行員,直到1985年,張老才從空軍正式退休。

毫無疑問,張桃芳老先生的經歷和成就,絕對是華國軍人中的楷模,更重要的是,作為當年跟張老所在部隊共同駐守上甘嶺前線的楚平,早就將這位軍中傳奇射手事蹟,講給了年幼的楚言聽,因此,這次楚言決定拍攝一部有關志願軍戰爭的電影后,就迅速確定了主人公的原型。

不過在前往燕京之前,楚言首先迎來的,還是緊隨著1999年元旦之後來臨的《激戰》的香江首映禮,而楚言也已經確定,將會參加香江、燕京、魔都和東京等地的首映儀式,期間也就順便前往燕京,敲定《兵臨城下》的拍攝事宜。

由於受到歷史發展因素的影響,類似a這類的搏擊賽事,在亞洲範圍內最受歡迎的地區,就是香江濠江地區、扶桑國跟東南亞,因此在影片的前期宣傳中,也是以這三個地區和華國內地作為宣傳重點。

必須承認,華國在建國後關於搏擊或者說格鬥體系上的一些政策,確實對原本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華國國術格鬥體系,產生了極大的壓制作用。

後來在特殊時期,華國國術的傳承更是受到巨大的衝擊,導致現在反而是在香江及東南亞,乃至美洲等華人聚居地,傳統國術更加興旺。

而現在的華國武術,則完全轉向了健身及表演性質的綜合運動,基本摒棄了原本的格鬥搏殺屬性,甚至除了在軍警等國家暴力機關之外,幾乎就斷絕了大部分傳統國術的傳承體系。

只有少量民間傳人,還在以家族及師徒的形式,維繫這華國傳統國術的傳承,比如楚家班中的陳志超和池繼祖等人。

當然,在70年代末,華國也推出了更貼近現代搏擊運動的散打專案,但一直未能得到大規模的推廣,並且直到1989年,散打才被國家體委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