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這次遭遇的無妄之災,梁家暉也是在事後才搞清楚原委。

簡單來說,就是撞到了香江電影圈中臺省勢力的槍口上。

透過今晚和梁家暉的深入交流,楚言才徹底明白“封殺令”出現的深層原因和影響。

自從二戰期間,大批華國電影人南下之後,直到1949年華國建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香江已經成為華國主要電影人才的聚集地,也代表了華語電影製作的最高水平。

只是,偏安一隅的臺省當局,卻不甘心承認失敗,更一直試圖透過影響甚至控制香江電影人的方式,將作為華語電影代表的香江電影,打造成其宣傳戰的前沿陣地。

早在1956年,臺省新聞局就透過扶持代理人的方式,在香江註冊了“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以下簡稱“自由總會”),作為臺省市場在香江地區的“代言人”及香江電影進入臺省市場的“擔保人”。

依仗著這一時期,臺省作為華語電影最大消費市場的地位,“自由總會”在臺省“新聞局”的授意下,在香江推行了電影公司會員登記制度。

只有登記成為該組織會員,並由“自由總會”開具“證明書”,透過臺省方面審查透過後的電影公司,其作品才可以進入臺省上映,其他電影公司的作品,一律不允許進入臺省市場。

除此之外,“自由總會”還一直透過“得到更多拍戲機會,獲得更高片酬。”等利益條件,廣泛拉攏一些電影明星加入,甚至以提供拍片貸款和“獎勵金”的方式,吸引香江的獨立電影人。

既然有拉攏策略,自然也有打擊手段,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臭名昭著的“悔過書”。

當年臺省當局對於所有曾赴內地拍戲,或與內地產生其他聯絡的香江電影人,都會對其本人及其作品進行封殺,若想解禁,必須公開發表一份“悔過書”,甚至還需要親自赴臺,向“新聞局”進行解釋。

僅最近幾年,就先後有在瓊省取景拍攝的《投奔怒海》劇組、李漢祥導演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劇組、以及其他多個赴內地拍攝的電影劇組,遭到留難和封殺。

像《投奔怒海》劇組的主演林子翔等人,就是在《香江時報》上刊登了“悔過宣告”才得以過關。

至於《投奔怒海》的導演許安華,以及李漢祥導演和梁家暉等人,則是因為不肯低頭,被對方當作了殺雞儆猴的物件,一直封殺至今。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香江電影人,真的很不容易,作為華語電影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內地由於改革開放還在逐步推進中,文化娛樂市場還沒有向香江電影開放。

儘管如此,香江電影行業的有識之士都很明白,內地將來必將成為香江電影的最大票房市場和資金來源,這一點從1982年已經上映,如今卻仍在內地持續上映中的《少林寺》一片,已經得到了證明。

這部內地和香江聯合制片拍攝的電影,以當時內地市場平均1毛錢的票價,已經創造了超過16億元的票房。

這是個什麼概念?

相當於累計觀看人數超過了16億人次!在這個年代絕對是世界之最了,內地電影市場的消費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而目前作為最大市場的臺省,又一直試圖以利益操控香江電影,編織各種各樣的枷鎖,來限制香江電影人的創作靈感和激情。

如此左右為難之下,每一個心懷夢想的香江電影人,幾乎都處於在鐐銬下起舞的艱難處境之中。

一部電影的製作,簡單概括無非是製片、拍攝、發行、宣傳這幾個環節,離不開的總是資金、人員、發行渠道這些資源,而此時面對臺省勢力對於香江電影的全面滲透,作為一個“生在新華國,長在紅旗下”的社會主義青年,楚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