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磨嘴皮子,等著戶部撥款。

俗話講兜裡有錢心不慌,如果戶部那麼好說話,萬曆皇帝又何必頂著罵名派太監們全國撈錢呢。眼下看是換來了和平穩定,但以後的日子可能就不好過嘍。不客氣的講,年輕皇帝用的這招並不高明,反倒更像作繭自縛。

“朕不是說過了,論搞錢,我說第一,天地神佛都要讓位。區區幾十萬兩何足掛齒,只要李振之能把新學建好,朕就算贏定了。

西僧郭居靜曾和朕提起過一人,比李振之更通歐羅巴之學。此人名叫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吳淞人,肩吾先生可識得?”

丟了礦稅到底會不會影響皇宮的生活和皇帝的自主權呢?洪濤心裡比誰都有譜。每年費勁巴拉的去全國搜刮,惹得朝廷上下罵聲不斷,才區區幾十萬兩收入,投入和產出相比太不划算了。

也就是讀了一肚子書、滿腦子全是張居正陰影、半點生活閱歷都沒有、一步沒走出過皇城的萬曆皇帝才不得不出此下策,隨便換個人都不會如此束手束腳。

在古代想掙錢簡直是太容易了,尤其是當皇帝想掙錢,辦法更多。自己要不是怕增加明朝百姓的負擔,分分鐘坐在養心殿裡就能把錢掙到手,還得是內閣大學士們親手送過來,趴在地上使勁兒磕頭求著收下。

即便要考慮到不增加民間負擔的前提,儘量不和朝臣們利用政策撈錢,只要把自鳴鐘和玻璃窯的生產規模擴大些,幾十萬兩的窟窿依舊是毛毛雨。

但這些話和李贄講沒啥用,倔老頭做學問一流,人品超一流,掙錢的本事卻不入流,既聽不懂也理解不了,還是聊點他擅長的吧,比如往自己身邊蒐羅人才。

別看當了皇帝,好像可以想幹啥幹啥,其實比當太子也強不到哪兒去。紫禁城依舊是個隱形大牢籠,邁出一步都難如登天。唯一的區別就是皇帝多了個特權,可以想不幹啥就不幹啥,太子不成。

所以想在紫禁城外面做事情,第一要務就是找到合適的代理人。宦官肯定不成,明朝雖然不限制宦官出宮,可勘合手續很繁瑣。出去做什麼、去哪兒、什麼時候回來都要登記在冊,還得把腰牌留下,太容易被有心人順藤摸瓜。

另外明朝的宦官早就被打上了皇帝爪牙的烙印,不管去到哪兒,人們心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幫皇帝撈錢,太明顯太容易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