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在街上肆意劫掠。百姓們驚恐奔逃,哭喊聲不絕於耳。眾人在門後,緊握雙拳,眼中滿是憤怒。陳學究氣得鬍鬚顫抖:“這等暴行,天理難容!”周崇咬牙切齒:“若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真想衝出去與他們拼了!”

待金兵遠去,蘇御返回書房,面色凝重:“諸位,看到了吧,這就是我們寫書的意義。我們要讓後人知道,今日之苦難,不能忘,先輩之抗爭,不可沒。我們的筆,就是武器,定要在書中為百姓發聲,為文化正名!”眾人齊聲應和,士氣高漲。

接下來的日子,他們開始各司其職,又緊密協作。陳學究整日埋首於先秦古籍,不時與蘇御、周崇探討諸子思想的深度內涵;周崇四處奔波,收集各朝代更多歷史資料,完善脈絡框架;唐寅背起畫具,深入市井、山林,捕捉鮮活畫面,為配圖積累素材;陸文逐字逐句打磨書稿文字,推敲詩詞引用、修辭運用;林婉兮則在旁協助各方,憑藉細膩感知,提供靈感與建議。

一日,周崇在外出探尋古蹟時,偶然發現一座隱秘的藏書閣遺蹟。雖大半藏書已毀於戰火,但在廢墟中,他扒出幾本珍貴孤本,其中一本詳述了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與文人風尚,對書稿填補空白大有裨益。他興奮地跑回老宅,高呼:“快來看,我找到寶了!”眾人圍攏,傳閱古籍,嘖嘖稱奇,為新收穫激動不已。

然而,創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討論宋朝文化篇章時,眾人就“理學對宋朝社會的影響”產生分歧。陳學究認為理學塑造了宋朝嚴謹的社會秩序與文人風骨;陸文卻覺得,理學後期趨於僵化,一定程度上禁錮了思想,阻礙社會發展。雙方各執一詞,爭論得面紅耳赤。

蘇御見狀,連忙引導:“大家先莫急,都是為了書好。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既闡述理學的積極建樹,也剖析其侷限,讓讀者全面看待。”眾人冷靜下來,重新研討,結合多方面資料,最終達成共識,讓這一章節更為客觀立體。

隨著工作推進,老宅愈發顯得侷促。林婉兮提議:“公子,咱們是不是該尋個更寬敞之處,方便大家交流協作,也利於存放資料。”蘇御點頭稱是,眾人開始在吳興城尋覓合適之地。

幾經輾轉,他們找到一處廢棄的書院。書院雖荒廢已久,雜草叢生,建築多有破損,但主體結構尚好,空間寬敞,庭院中還有幾棵古松,環境清幽。眾人齊心協力,清理雜物、修繕房屋。不多時,書院煥然一新,成為他們新的創作基地。

在這裡,他們日夜不輟,為《墨韻千秋》揮灑心血。清晨,陽光透過枝葉灑在書桌,眾人已埋首書卷;夜晚,燭火搖曳,映照著他們專注的面龐,討論聲、書寫聲交織,奏響文化傳承的激昂樂章。他們深知前路漫漫,但每一個人都堅信,只要團結一心,這部凝聚著華夏智慧與希望的書稿必將驚豔世人,在亂世中豎起一座不朽的文化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