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邀請名家揮毫作序,墨寶加持聲名遠揚(第1/3頁)
章節報錯
晨曦透過雕花窗欞,細碎地灑在書齋的檀木桌上,《墨韻千秋》的書稿整齊疊放,散發著墨香,彷彿在靜靜訴說著創作團隊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執著。如今,書稿雖已臻至完美,可蘇御和他的夥伴們都清楚,要想讓這部凝聚心血的巨著在問世時便驚豔世人,非得有名家作序加持不可。這序言,恰似一把神奇的鑰匙,能夠解鎖書籍深層的文化密碼,引領讀者快速領略書中的浩瀚乾坤;又仿若一盞高懸的明燈,在競爭激烈、書籍琳琅滿目的書海中,為《墨韻千秋》精準定位,吸引各方目光聚焦。
蘇御為此專門召集眾人,圍坐在書齋展開了一場熱烈且深入的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憑藉多年來在學界、文壇積累的人脈與見識,一份當代名家的候選清單逐漸在筆下豐滿起來。這些被提名的大家,無一不是在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深耕多年、建樹頗豐,隨便一位開口點評,都能在相關圈子裡掀起不小的波瀾,他們的名號就是品質與權威的象徵。
懷揣著希望與忐忑,蘇御率先踏上了求序之路,第一站便是史學界久負盛名的泰斗——陳鴻儒老先生的府邸。陳老一生痴迷明史研究,著作等身,其提出的諸多學術觀點新穎獨到、論證嚴謹,常常成為學界研討的焦點,備受尊崇。蘇御精心整理好書稿副本,用一方素錦包裹妥當,又反覆檢查攜帶的文房四寶是否齊全,才滿懷敬意地輕輕叩響陳老家那扇古樸厚重的門環。
陳老的居所透著歲月沉澱的靜謐,庭院中幾株蒼松翠柏傲然挺立,彷彿在訴說著主人堅毅的治學品格。聽聞蘇御來意,陳老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亮,他對《墨韻千秋》這部作品早有耳聞,知曉是一群年輕人耗費心力、歷時數載的誠意之作。在雅緻的書房中,蘇御先是恭敬地向陳老鞠躬行禮,而後小心翼翼地翻開書稿,逐頁為陳老講解創作的初衷。從吳興暮春時節與婉兮的初逢許下寫書諾言,講到歷經戰亂,書稿散落又艱難重拾;從初代成員在幽閣古籍中披沙揀金,講到二代新人引入新思潮革新創作,過程中的艱辛、成員間的分歧與和解,以及蘊含其中對歷史文化傳承的獨特視角,蘇御無一遺漏。陳老聽得認真,不時微微點頭,目光在書頁間遊走,仿若一位智慧的長者穿越時空,探尋歷史的幽深小徑,手中的茶盞早已沒了熱氣也渾然不覺。
待蘇御講完,陳老並未即刻作答,而是起身踱步至窗前,凝視著窗外的蒼松陷入沉思。良久,他緩緩開口:“這部書,有情懷、有深度,你們能在浮躁現世堅守對歷史文化的執著,難能可貴。”言罷,他移步書案,示意蘇御研墨。蘇御忙不迭上前,輕挽衣袖,注水研墨,動作輕盈又虔誠。陳老拿起那支跟隨他半生的狼毫筆,略一蘸墨,筆鋒遊走如龍蛇。剎那間,墨香四溢,一篇飽含深情的序言在陳老筆下徐徐誕生。他開篇便高度讚譽了書籍對明史抽絲剝繭般的精研深挖,稱讚創作者們在資料選取上嚴謹細緻,既能精準引用經典史籍,又能挖掘冷門卻極具價值的史料;在論述構建上邏輯嚴密,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度剖析明朝興衰,為學界研究提供了嶄新視角。隨後,陳老筆鋒一轉,對書中藝術呈現的獨具匠心予以褒獎,盛讚唐寅丹青為文字注入鮮活生命力,配圖與文字相得益彰,讓歷史不再枯燥,變得可視可感。結尾處,他更是著眼於創作者群體,對這群年輕人的堅韌精神予以鼓勵,希望後來者能沿著這條文化傳承之路堅定地走下去,莫讓先輩心血蒙塵。
蘇御雙手接過這珍貴的墨寶,眼眶微溼,他深知這寥寥數語背後承載的重量,那是一位學界泰斗對他們多年付出的認可,更是為《墨韻千秋》注入的一劑強心針,讓其在學術領域瞬間挺直脊樑。告別陳老後,他馬不停不及蹄地奔赴下一位名家——文壇巨匠林若鴻先生處。林先生以其斐然的文采、細膩的筆觸聞名遐邇,作品常能觸動讀者心底最柔軟的角落,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