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創作途中分歧又起 情感基調爭論不休(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眾人齊心協力、筆耕不輟之下,《墨韻千秋》的新稿如同一棵茁壯成長的幼苗,越發枝繁葉茂。山林間的每一寸空氣似乎都浸潤著墨香與希望,眾人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為這部承載著華夏文化傳承重任的書稿添磚加瓦。然而,正如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遭遇風雨的侵襲,創作之路也難以一帆風順。
這日,陽光依舊透過枝葉灑下細碎光影,斑駁陸離地點綴著眾人圍坐的空地。眾人像往常一樣圍坐於木屋前,準備開啟新一天的創作。蘇御正欲安排當日任務,唐寅卻皺著眉頭放下手中毛筆,打破了清晨的寧靜。他微微仰頭,目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望向湛藍天空,似在那無盡蒼穹中尋找靈感,片刻後,轉過頭來,目光炯炯地看著眾人,緩緩說道:“諸位,我思索良久,咱們這部書稿,如今書畫賞析、學術篇章都已有模有樣,但情感基調卻有些模糊。我認為當以激昂奮進為主,畢竟身處亂世,咱們如此堅守,不正應向世人傳遞這種不屈的精神嗎?”說罷,他目光堅定地掃視一圈,眼中滿是期待回應之色,那緊握的拳頭彷彿也在為自己的觀點助力。
陸文微微搖頭,拿起一旁古籍輕敲掌心,不緊不慢地開口:“唐兄所言雖有道理,可我覺得,亂世之中,百姓受苦,我們的書稿應多些悲憫情懷,喚起人們對蒼生的同情,這才是文化傳承者該有的擔當。”他的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持,言辭間滿是對天下蒼生的關切。他站起身來,踱步至眾人中間,繼續說道:“看看咱們一路走來,山村淪為廢墟,百姓流離失所,多少珍貴的文化遺產毀於一旦。我們記錄這些、傳承這些,難道不應該讓後人知曉當時的苦難,從而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嗎?”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沉痛,那是對亂世見聞的深刻記憶。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陷入沉思。林婉兮輕咬下唇,雙手交疊置於膝上,輕聲道:“我倒覺得,在悲憫與激昂之間,或可尋一平衡。我們既展現亂世之苦,又突出抗爭之勇,讓讀者既能感同身受,又能心生力量,豈不更好?”她的眼神透著靈動與聰慧,試圖在兩種觀點間找到契合點。她環顧四周,目光與眾人交匯,似乎在邀請大家一同探索這個新思路。“就好比我們描繪一幅戰爭畫卷,既畫出硝煙瀰漫、生靈塗炭的慘狀,又勾勒出戰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英姿,如此一來,整幅畫的感染力豈不是更強?”她進一步解釋道,聲音輕柔卻極具說服力。
陳學究捻鬚頷首,若有所思:“林姑娘之法有可取之處,只是這分寸極難把握。若悲憫過重,恐讀者沉溺於哀傷,喪失鬥志;若激昂過甚,又怕失了真實,讓人覺得浮誇。”他的話語如同一記警鐘,提醒著眾人創作之難,非僅文字堆砌,更關乎情感的精準拿捏。他坐直身子,翻開一本古籍,指著其中一段文字說道:“古往今來,諸多傳世佳作皆因情感適度而流傳千古。如杜甫的詩,既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憫,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二者相得益彰,才成就了詩聖的美名。我們需從這些經典中汲取經驗啊。”
一時間,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有的支援唐寅,認為亂世需強音提振人心,那些激昂的文字能如同號角,鼓舞人們在困境中奮勇前行;有的贊同陸文,強調文化應關注現實苦難,以文字為媒介,傳遞出對蒼生的憐憫,讓後人銘記歷史;還有的傾向林婉兮,力求兩者兼顧,希望書稿既能反映現實,又能給予力量。木屋前氣氛熱烈,卻也帶著幾分僵持不下的膠著。
蘇御始終沉默傾聽,看著同伴們各抒己見,心中既欣慰於大家對創作的熱忱,又憂慮分歧可能阻礙書稿進展。待眾人爭論稍歇,他才緩緩開口:“諸位,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這正說明我們對書稿用心至深。但此刻爭論不休,書稿難以前進,不如我們從書稿已有的篇章入手,逐篇分析,看哪種情感基調更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