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線透過山谷間的薄霧,灑在眾人暫居的茅屋上。屋內,氣氛卻有些凝重,《墨韻千秋》書稿改寫雖已完成,可新的矛盾卻如潛藏的暗流,悄然湧動。

昨日,眾人圍讀新稿,本是期待滿滿的時刻,卻因對書稿後續走向的見解不同,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一派以陳學究為首,強調內容的嚴謹性、學術性,認為當務之急是深入考證每一處史料,引用務必權威精準,文字風格應莊重肅穆,如此才能在學界立穩腳跟,彰顯文化傳承的莊重;另一派則以唐寅為代表,他手撫畫稿,目光灼灼,倡導要注重書稿的觀賞性、趣味性,多融入奇聞軼事、民間傳說,文字也應更加靈動活潑,以吸引更廣泛的讀者,讓《墨韻千秋》走出書齋,飛入尋常百姓家。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言辭愈發激烈,音量也不自覺拔高。陳學究漲紅了臉,拍案而起:“此書承載華夏曆史之厚重,若一味追求趣味而失了學術根本,與街頭雜談何異?必當以嚴謹治學之態,為後世留下信史!”唐寅亦不甘示弱,霍然起身,手中畫筆在空中揮舞:“若寫成晦澀難懂的學究文章,無人問津,傳承之路豈不阻斷?唯有讓大眾喜聞樂見,方能使文化之火不熄!”眾人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原本融洽的氛圍蕩然無存,只剩劍拔弩張的火藥味。

蘇御坐在首位,眉頭緊鎖,看著爭吵不休的眾人,心中滿是無奈與焦急。他深知,此刻若不化解矛盾,書稿將陷入僵局,眾人的心血恐付之東流。待眾人稍稍平靜,他輕咳一聲,緩緩開口:“諸位,都先冷靜一下。咱們一路走來,歷經多少艱難,為的不就是讓《墨韻千秋》完美問世,傳承華夏文化嗎?如今爭論雖烈,實則殊途同歸。”他的聲音平和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眾人的眼光漸漸聚焦在他身上。

蘇御起身,踱步至窗前,凝視著窗外的青山綠水,思緒萬千:“陳兄所重學術嚴謹,確是根基。無精準史料、莊重文字,此書便如空中樓閣,失了底蘊;唐兄所求趣味傳播,亦是關鍵。文化若僅存於高閣,無人傳承欣賞,不過是一潭死水。”他轉過身,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我們不妨將二者融合。在詳述歷史脈絡、重大事件時,遵循陳兄之意,嚴謹考證、字斟句酌,以學術之筆為骨;於日常起居、風俗民情處,採納唐兄建議,融入趣事、潤色文字,用趣味之墨為肌。如此,方能使書稿既有深度,又有溫度,雅俗共賞。”

眾人聽後,陷入沉思。林婉兮率先點頭,輕聲道:“蘇大哥所言甚是。我觀書稿,像寫唐宋文化那部分,若講詩詞大家時,先嚴謹闡述其生平、文學成就,再添些他們以詩會友、斗酒賦詩的逸聞,既能讓學者認可,又能使普通讀者著迷。”陸文也附和:“確然,就如寫戰爭,可先以正史鋪陳局勢,再穿插些小兵傳奇、戰場奇景,必能增色不少。”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討論漸趨熱烈,卻不再是針鋒相對,而是為如何融合文質建言獻策。

陳學究微微頷首,神色稍緩:“蘇御啊,經你這一提醒,我也明白過來。此前確是有些偏激,只想著學術純粹,忽略了受眾。這二者融合之法,可行。”唐寅亦放下手中畫筆,咧嘴一笑:“還是蘇兄高瞻遠矚,我這急性子,差點誤了事。就按這法子,咱們定能讓書稿大放異彩!”

矛盾既解,眾人重拾幹勁。接下來數日,他們依據新共識,再次投入書稿打磨。蘇御統籌協調,依章節分配任務。陳學究與周崇一頭扎進古籍堆,為關鍵史實翻找更多佐證,核對每一個日期、人名、地名,確保學術精準無誤;唐寅則穿梭於市井街巷,收集民間傳說、趣聞,回來後與眾人分享,為文字注入鮮活氣息;陸文逐字逐句雕琢,在莊重與靈動間尋找平衡,讓歷史的嚴肅與生活的趣味水乳交融;林婉兮在旁協助,細心整理資料,關注文字的流暢度與可讀性,不時提出貼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