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蘇御暢言寫書宏志 婉兮傾耳漸起神思(第2/3頁)
章節報錯
述盛宴背後的文化禮儀、歷史典故,兩者相輔相成。同時,引用經典詩詞,為章節起承轉合潤色添彩,使其讀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
林婉兮翻開畫譜,指著其中幾幅描繪市井百態的畫作,說道:“公子請看,像這一幅描繪集市喧鬧、商販吆喝的畫面,若配上東坡居士‘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的詞句,既有生活氣息,又添文學意趣,相得益彰。再看這一幅展現鄉村私塾孩童讀書的場景,用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渠源頭活水來’,便能體現出對知識的追求與傳承。”
蘇御凝視畫譜,頻頻點頭,讚道:“姑娘巧思,果然妙極!如此一來,這《墨韻千秋》便不只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一部集歷史、文學、藝術於一體的傳世佳作,能讓後世知曉,即便身處黑暗,我華夏文化之光亦從未黯淡。”
林婉兮微微仰頭,望向閣樓頂端,目光中滿是嚮往:“待此書成,定能如明燈,照亮後人前行之路,激勵他們傳承先輩風骨,守護華夏文明。公子,咱們可要快些行動起來。”
蘇御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毅:“姑娘所言極是,不過當下還有諸多難題亟待解決。資料收集便是其一,我家中雖曾有不少古籍,但戰亂中散失大半,僅憑記憶怕是不夠。還需四處尋覓,走訪藏書之家,或是從古蹟殘垣中探尋蛛絲馬跡。”
林婉兮皺眉思索片刻,道:“我倒想起,吳興城外有幾座古寺,傳聞寺中藏經閣藏有諸多古籍善本,雖歷經戰亂,或許仍有留存。咱們不妨去碰碰運氣,說不定能有所斬獲。”
蘇御面露喜色:“姑娘此計甚好!再者,這創作分工也需明確。我對歷史典故較為熟悉,可負責撰寫大綱,梳理章節脈絡;姑娘丹青精妙,畫作配圖之事非你莫屬;文字潤色、詩詞甄選方面,你我還需通力合作,反覆推敲,務必使每一字每一句都臻於完美。”
林婉兮輕輕點頭:“如此安排,甚是妥當。只是這創作之地,也不能長久居於這閣樓。此處雖隱蔽,卻不利於靜心創作,且物資匱乏。我聽聞城西有處廢棄書院,環境清幽,昔日也是文人墨客雲集之所,若能修繕一番,用作咱們的創作之所,想必不錯。”
蘇御眼睛一亮:“姑娘思慮周全,這書院既能勾起文人情懷,又便於咱們交流研討。事不宜遲,咱們這就出發去探一探。”
說罷,兩人收拾行囊,帶著對《墨韻千秋》滿滿的期許,小心翼翼地離開閣樓,踏入這依舊瀰漫著硝煙的吳興城。一路上,殘垣斷壁、滿目瘡痍,百姓們衣衫襤褸、神色悲慼,但蘇御和林婉兮心中卻有著別樣的篤定,他們堅信,自己手中的筆,能在這亂世中勾勒出希望之光,為華夏文化的傳承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行至城西,那廢棄書院映入眼簾。大門半掩,朱漆剝落,門環鏽蝕,院內荒草叢生,屋舍多有破損。但透過破敗,仍能看出昔日的雅緻格局,迴廊曲折,庭中有一方枯井,想必往昔也是清泉潺潺。
蘇御率先踏入,環顧四周,感慨道:“雖破敗至此,卻難掩書香底蘊。只需稍加修繕,定能恢復幾分往日風采。”
林婉兮跟在其後,輕輕拂去廊柱上的灰塵,應道:“是啊,咱們可招募些附近的百姓幫忙,他們若知曉咱們寫書之意,想必也會樂意助力。”
兩人在書院內四處檢視,規劃著修繕方案與創作區域。正忙碌間,忽然聽聞一陣嘈雜聲,似有馬蹄聲由遠及近。蘇御神色一凜,低聲道:“怕是金兵又來劫掠,姑娘小心!”
說罷,他拉著林婉兮躲入一間偏房,透過門縫向外窺視。只見一隊金兵耀武揚威地在街上橫衝直撞,百姓們驚恐奔逃,哭喊聲不絕於耳。蘇御握緊雙拳,眼中滿是怒火,卻又深知此刻不能衝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