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輕輕哼唱,雖不解深意,卻被那優美的韻律吸引,彷彿看到那灑在床前的月光,感受到詩人的思鄉之情。

隨著課程深入,周崇不僅授業,更注重育人。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孩子們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一顆堅強、正直的心。他每日都會留意孩子們的言行舉止,一旦發現問題,便會及時引導。有一次,他發現有個孩子因家貧,萌生了輟學到山裡幫父母幹活的念頭,課後,他便單獨將孩子叫到一旁,蹲下身子,與孩子平視,目光溫和而堅定:“孩子,知識是這亂世中最寶貴的財富,有了它,你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守護自己的家園,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今日雖苦些,明日定有甜。你想想,那些英雄豪傑,哪一個不是飽讀詩書,才能成就大業?”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眼中閃爍著淚花,次日,又準時坐在了課堂上,手中緊緊握著那支簡陋的筆,仿若握住了自己的未來。

在周崇的悉心教導下,孩子們成長飛速。從最初識字艱難,一筆一劃都寫得歪歪扭扭,到能書寫簡單語句、背誦詩詞,他們的進步讓人驚歎。他們用所學知識,在山間採來野花野草,精心製作書籤送給周崇。那粗糙的小手上滿是真誠,當他們將書籤遞到周崇手中時,眼中閃爍著自豪與感激。周崇收到,眼眶溼潤,輕輕撫摸著孩子們的頭,深知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些孩子就是華夏文化未來的希望。

眾人也全力支援周崇的教學事業,紛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唐寅常來畫些有趣的圖案,或是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或是奇幻的山水風景,幫助孩子們理解知識,讓枯燥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陸文帶來古籍中的小故事,這些故事短小精悍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拓寬了孩子的視野,讓他們知曉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無數波瀾壯闊的故事;林婉兮教孩子唱些古樸的歌謠,這些歌謠或是流傳於民間的農事歌,或是飽含情感的抒情曲,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歡快的歌聲中學習知識,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下,山村孩子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文化傳承之火在他們心中悄然燃起,越燒越旺。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長久。一日,外出探聽訊息的人匆匆趕回,神色慌張,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衣衫被汗水浸溼,仿若剛從水中撈出一般。他大口喘著粗氣,聲音顫抖地說道:“不好了,金兵又在周邊燒殺搶掠,所到之處,一片廢墟,生靈塗炭。而且,他們似有向此地長期盤踞之意,咱們的處境危險了。”眾人聞聽此言,憂心如焚,仿若心頭壓了一塊巨石,為孩子的安全、書稿的未來揪心不已。

蘇御當機立斷,立刻召集眾人商議對策:“書稿承載著我們的心血與華夏文化的希望,絕不能毀,孩子們更是我們的未來,也得護周全。當下局勢危急,咱們必須想個周全之策,確保萬無一失。”眾人圍坐在一起,眉頭緊鎖,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氣氛凝重而緊張。

商議後,眾人決定,一部分人護送孩子與書稿轉移至更隱蔽的深山處,那裡山高林密,易守難攻,且有天然洞穴可供藏身;另一部分人留下牽制金兵、守護山坳,利用熟悉的地形與金兵周旋,為轉移爭取時間。離別之時,孩子們眼中滿是不捨,他們拉著周崇的衣角,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哭喊道:“夫子,我們不走,還想聽您講課。”周崇強忍淚水,眼眶泛紅,他摸摸孩子的頭,聲音哽咽:“乖孩子,等趕走金兵,咱們再上課。你們要記住所學知識,那是你們的力量,也是咱們未來的希望。”

護送隊伍在山林中艱難穿行,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金兵的巡邏路線,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孩子們緊緊跟在大人身後,小手緊緊攥著衣角,不敢發出一點聲響,眼神中既有恐懼,又有對未來的迷茫。護送的大人則時刻保持警惕,手中緊握武器,留意著四周的動靜,一旦有風吹草動,便立刻停下腳步,準備應對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