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達成心靈的共鳴。

陸文埋首於民俗與學術章節,他深知這兩部分內容承載著不同層面的重量。民俗部分要力求文字鮮活,展現民間風情萬種,讓那些古老的習俗、傳統的慶典從歷史的塵埃中走出,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學術篇章則要嚴謹精準,闡述清晰深刻,為求知者開啟一扇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容不得半點含糊與謬誤。他翻閱大量古籍,那些古籍紙張泛黃、散發著陳舊的氣息,卻承載著無盡的智慧。他查證資料來源,對每一個史實、每一處風俗細節都反覆核實,確保準確無誤,仿若一位嚴苛的考古學家,在歷史的廢墟中尋找真相的碎片,拼湊出完整而準確的歷史拼圖。

描述祭田神儀式時,初稿寫道:“村民們會搞個祭田神活動,準備些東西,唸唸有詞,求個豐收。”陸文皺眉,這般表述太過隨意,仿若一個局外人漫不經心的記錄,怎能體現民俗莊重?這是先輩們傳承數百年,飽含對土地敬畏、對生活祈願的神聖儀式,怎可如此輕描淡寫?他重新潤色:“春和景明之際,村民齊聚田間,紅燭高燒,三牲五果陳列有序,主祭人衣袂飄飄,焚香禱告,祈願上蒼賜福,庇佑五穀豐登,其虔誠之態,令人動容。”經此修改,祭田神的莊重肅穆、儀式流程躍然紙上,讀者仿若能親眼目睹那盛大而莊重的場景,感受到春日暖陽下村民們的熾熱期盼,以及古老民俗的強大生命力,身臨其境感受民俗魅力。

陳學究身負總責,仿若一位掌控全域性的元帥,穿梭各章節。他目光如炬,任何瑕疵都逃不過他的法眼,從篇章結構這一宏觀佈局,到語句連貫這一細微脈絡,從邏輯推理這一思維脈絡,到知識準確這一基石所在,全方位把關。他行走於眾人之間,時而駐足傾聽討論,時而俯身查閱書稿,指出問題時簡潔明瞭、切中要害。

見有人在論述文化傳承時,因果關係不明,行文混亂,仿若一團亂麻,讓人摸不著頭腦,他即刻指出:“此處論述邏輯鬆散,需重新梳理。文化傳承歷經波折,緣由諸多,你當從歷史變遷、社會動盪、人心所向等方面深入剖析,闡明因果,方能讓讀者信服。這就如同搭建一座橋樑,若結構不穩,怎能承載行人過往?文章亦是如此,邏輯嚴密方能讓讀者安心踏上求知之旅。”在他嚴格督導下,書稿邏輯愈發嚴密,層次更加分明,仿若一座精心設計的知識寶塔,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眾人每日從晨光初照忙碌至夜深人靜,山洞中唯有筆尖在紙面摩挲的沙沙聲、低聲討論的嗡嗡聲,以及偶爾翻閱古籍的嘩嘩聲。他們逐字逐句摳細節,反覆誦讀找問題,每一處修改都凝聚心血,每一回討論都碰撞智慧。書稿在這精雕細琢下,脫胎換骨,文辭愈發優美,可讀性與感染力直線飆升,仿若一隻破繭而出的彩蝶,在文化的花叢中翩躚起舞,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然而,就在眾人沉浸於文字打磨時,負責警戒的同伴匆匆入洞,神色慌張,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衣衫被汗水浸溼,仿若剛從水中撈出一般。他大口喘著粗氣,聲音顫抖地說道:“金兵又有新動向,似在周邊山谷搜尋,咱們得小心了!”眾人一驚,書稿正處關鍵最佳化期,卻遭此變故,危機迫在眉睫。蘇御迅速鎮定下來,他眼神冷靜,仿若暴風雨中的燈塔,安排眾人藏好書稿,準備應對危機。有的去山洞深處隱藏珍貴書稿,用石塊、草木偽裝洞口;有的拿起武器,奔赴洞口及周邊要道,準備警戒防禦。他們深知,守護文化瑰寶之路,註定荊棘叢生,但為了《墨韻千秋》能傳承華夏之光,再難也要砥礪前行。這是他們的使命,是他們在亂世中堅守的希望之光,哪怕風雨飄搖,也絕不熄滅。

在緊張的防禦準備中,孩子們也懂事地幫忙,他們雖年幼,卻知道此刻的危險。有的幫著傳遞工具,有的安靜地待在角落裡,不添亂。周崇則安撫著孩子們的情緒,給他們講述一些古人勇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