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揭竹簾,紙張脆弱易破,宛如新生嬰兒的肌膚,經不起絲毫觸碰。

但眾人沒有氣餒,反覆試驗後,他們發現控制紙漿濃度、晾曬溫度與時長至關重要。在一次次的失敗與嘗試中,他們不斷摸索規律。夏日驕陽似火,他們便趁著清晨或傍晚的涼爽時段晾曬紙張;冬日寒風凜冽,他們便在山洞內生火,保持適宜的溫度。終於,造出雖略顯粗糙但可用的紙張。

毛筆製作也並非一帆風順,起初,纏繞的毛髮易鬆散脫落,書寫時分叉嚴重,寫出的字仿若那凌亂的雜草,不堪入目。陸文等人不氣餒,反覆改進捆綁方法,嘗試用不同的膠水固定,查閱古籍中關於毛筆製作的隻言片語,向陳學究請教古人的智慧。最終,讓毛筆達到書寫要求,寫出的字線條流暢,剛勁有力。

墨汁製作同樣歷經波折,因礦石成分複雜,熬製初期墨汁顏色淺淡、乾澀難書,寫出的字仿若被蒙上一層灰塵,黯淡無光。林婉兮她們查閱古籍、請教陳學究,調整原料配比,加強熬製工藝,經過無數次的除錯,成功製出烏黑髮亮、墨香四溢的墨汁。

當第一張自制紙張承載著用自制毛筆蘸墨寫下的文字,眾人歡呼雀躍,那聲音在山谷間久久迴盪,驚飛了枝頭的鳥兒。雖紙筆簡陋,字跡歪扭,與往日精緻用品不可同日而語,但這背後是眾人不屈的鬥志與對文化傳承的執著。蘇御顫抖著雙手拿起紙張,眼中淚光閃爍,聲音哽咽:“今日之艱難,不過是磨礪。咱們手中紙筆雖陋,可心中壯志凌雲。待日後,定讓《墨韻千秋》綻放光芒,讓華夏文化傳遍四方!”

此後,眾人以自制紙筆為新起點,白天依舊漁獵躬耕維持生計,山林間、溪流邊、田地裡,到處都是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用自制的工具捕獲獵物、採摘果實、收割莊稼,為生存而戰。夜晚則伴著微弱燭光,用簡陋工具繼續修復、續寫書稿。每一筆每一劃,都傾注熱血,那燭光搖曳,映照著他們專注的面龐,仿若在訴說著他們為文化傳承添磚加瓦的決心。在這深山之中,他們默默堅守,期待著曙光穿透陰霾的那一天,讓《墨韻千秋》帶著他們的希望與夢想,走出深山,走向世界,成為華夏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長久。一日,外出打獵的同伴匆匆趕回,神色慌張,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他喘著粗氣說道:“不好了,山外金兵又有行動,似有向咱們這邊搜尋的跡象!”眾人聽聞,臉色大變,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仿若被一盆冷水當頭澆滅。

蘇御當機立斷,一方面安排人員加強山坳周邊的巡邏與警戒,利用地形設定陷阱,準備抵禦金兵;另一方面,他再次組織大家商討書稿的藏匿之處,確保萬無一失。眾人迅速行動起來,在山坳周邊的山林中佈置尖刺陷阱、繩索機關,一旦金兵踏入,便會被絆倒、刺傷。

對於書稿,他們苦思冥想,最終在山坳深處發現一處天然洞穴,洞口隱蔽,內部寬敞乾燥,且有多個岔道,便於迷惑敵人。他們將書稿轉移至洞穴深處,層層偽裝洞口,又在周邊佈置了一些誤導金兵的假線索。

數日後,金兵果然氣勢洶洶地逼近山坳。但他們踏入山坳後,便陷入了眾人精心佈置的陷阱,不是被隱藏的繩索絆倒,就是被尖刺扎傷。待金兵反應過來,準備反擊時,眾人憑藉熟悉地形,利用弓箭、石塊等武器從四面八方攻擊,打得金兵暈頭轉向。

金兵見勢不妙,以為中了埋伏,不敢戀戰,灰溜溜地撤退了。眾人望著金兵遠去的背影,長舒一口氣,但他們知道,危險並未徹底解除,仍需時刻保持警惕。

經此一役,眾人愈發珍惜這深山裡的平靜生活,也更加堅定了守護書稿、傳承文化的決心。他們繼續在漁獵躬耕之餘,潛心完善書稿,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將這承載著華夏文化精髓的《墨韻千秋》帶出深山,讓世人領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