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二代新徒初窺書稿 驚鴻一瞥震撼心田(第2/3頁)
章節報錯
配鮮豔而和諧,盡顯大自然的生機與美麗。
民俗記載則仿若開啟了一扇通往古代民間生活的大門,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的儀式細節詳盡入微,從祭品的擺放到舞蹈的步伐,讓新徒們驚歎不已,仿若置身於古代熱鬧非凡的慶典現場。在描述春節慶典時,不僅提到了張燈結綵、貼春聯、放鞭炮等常見習俗,還詳細記錄了不同地區獨特的拜年儀式、舞龍舞獅的陣形與技巧,以及年夜飯上各種傳統菜餚的寓意,為新徒們展現了一幅豐富多彩、地域特色鮮明的民俗畫卷。
學術篇章更是如知識的深海,引經據典,對華夏曆史、哲學、文學的溯源探究鞭辟入裡,新徒們仿若懵懂的探索者,一頭扎進這深邃海洋,被古人的智慧深深吸引。探討歷史時,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開始梳理,對各個朝代的興衰更替、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分析,結合考古發現與古籍記載,還原出較為真實的歷史面貌;研究哲學時,對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剖析,闡述它們的起源、發展與相互影響,引導新徒們思考人生、社會與宇宙的真諦;論述文學時,對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的文學演變進行詳細講解,分析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風格特點、創作背景與社會影響,讓新徒們領略到華夏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魅力。
翻閱間,一位名叫錢萱的女學子,偶然間發現書頁邊緣初代們留下的批註,那是用蠅頭小楷書寫的感悟、疑問與見解,字跡雖因歲月有些模糊,卻透著初代們嚴謹治學的態度與對文化傳承的執著。有的批註是在探討詩詞意境的多元解讀,有的是對民俗演變的思索,還有的是書畫技法的心得分享。錢萱輕聲念出一條批註:“此畫構圖,可再添幾分留白,以增空靈之意。”眾人聽著,仿若與初代們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前人基礎上不斷精進的過程。這些批註,就像是初代們在時光長河彼岸伸出的援手,引領著新徒們在文化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避免陷入固步自封的困境。
這驚鴻一瞥,讓二代新徒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意識到,手中的《墨韻千秋》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初代們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往昔聽聞初代們的亂世守護故事,雖心懷敬意,卻遠不及此刻親身感受來得震撼。這震撼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心湖,激起層層漣漪,讓他們對華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的決心瞬間高漲。他們彷彿看到初代們在金兵的追殺下,懷抱書稿,在山林間艱難穿梭,風餐露宿,卻從未放棄對文化傳承的堅守;看到他們在山洞中,藉著微弱的火光,一筆一劃地書寫、修訂書稿,為的就是不讓華夏文化的火種熄滅。
從藏書閣出來,陽光灑在身上,新徒們卻仿若忘卻了外界的一切,沉浸在書稿帶來的震撼之中。他們彼此對視,眼神中滿是堅定,無需言語,已達成默契:此生定當傾盡心力,守護這份珍貴遺產,讓《墨韻千秋》所承載的華夏文化之光,穿透歲月,照亮更遠的未來。此後,他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或埋首古籍探尋更多知識奧秘,或揮毫潑墨力求傳承書畫神韻,或深入民間蒐集民俗遺珠,開啟了屬於他們的文化傳承新徵程,在華夏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努力留下屬於自己的閃耀軌跡。他們深知,自己肩負著初代們的期望,承載著華夏文化的未來,唯有砥礪前行,方能不負所托。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新徒們自發組織起學習小組,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書院,他們便齊聚在藏書閣旁的庭院中,誦讀經典詩詞,那朗朗書聲在空氣中迴盪,彷彿是對華夏文化的深情呼喚;白日裡,他們依據各自的專長與興趣,深入鑽研不同領域。擅長書畫的學子,在畫室中一待就是一整天,臨摹古人佳作,嘗試創新筆法,從用墨的濃淡、構圖的佈局,到色彩的搭配,反覆琢磨,力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