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要閱讀的人越來越多,攤位前一時間人頭攢動。

眾人見狀,趁熱打鐵,在攤位旁分享起創作故事。從當初艱難蒐集資料,為了一本古籍不惜翻山越嶺、四處尋訪;到創作過程中激烈的創作分歧,眾人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只為尋求最佳方案;再到躲避戰亂,在動盪不安中守護書稿,生怕稍有不慎便毀於一旦。這些故事聽得眾人嘖嘖稱奇,對書的敬意更添幾分,眼中滿是欽佩之色。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感慨萬千:“亂世見此書,猶如久旱逢甘露,是咱老百姓的福氣啊!望它能廣為流傳,讓更多的人汲取知識的養分。”老者的話語,仿若道出了眾人的心聲,大家紛紛點頭稱是。

然而,並非所有的反饋都是讚美之詞。有位學究模樣的人,身著一襲深色長袍,手持書卷,氣質不凡。他翻閱後,眉頭緊鎖,輕輕搖頭:“部分觀點新穎,卻與正統有別,需斟酌。”眾人聽後,心中雖難免失落,但還是虛心請教。經一番深入探討,發現是視角差異所致,這新觀點亦有其可取之處,並非全然不可取。於是,眾人決定保留並加註說明,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自主思辨,形成自己的見解。

一日下來,眾人疲憊不堪,長時間的忙碌與講解讓他們的嗓子乾澀疼痛,雙腿也仿若灌了鉛般沉重。然而,他們的心情卻無比振奮,仿若心中燃燒著一團熊熊烈火。蘇御看著圍坐在一起的眾人,眼中滿是欣慰與堅定,他總結道:“初試鋒芒,有褒有貶,皆是成長。它如星星之火,既已燃起,定能燎原。咱們繼續努力,讓華夏文化的光芒萬丈,照亮這亂世的每一個角落。”眾人聞言,紛紛點頭,望向窗外餘暉下的書冊,眼中滿是對未來的堅定信念。他們深知,傳承之路雖崎嶇坎坷,充滿艱辛,但希望之光卻永不滅,只要齊心協力,必能讓《墨韻千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墨韻千秋》在集市上的初步傳播,它的影響力開始逐漸向周邊擴散。一些聽聞訊息的文人雅士,紛紛慕名而來,他們或是在集市攤位上與眾人交流探討,或是邀請眾人前往家中,舉辦小型的讀書品鑑會。在這些品鑑會中,眾人圍坐在一起,手捧《墨韻千秋》,逐章逐節地研讀,各抒己見,,氣氛熱烈而融洽。

有一位頗有名望的老畫家,對書中的書畫賞析部分尤為讚賞。他親自提筆,為《墨韻千秋》繪製了精美的插畫,這些插畫栩栩如生,與書中的文字相得益彰,進一步提升了書的藝術魅力。還有一位資深學者,在深入閱讀學術篇章後,主動提出要為書撰寫序言,他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闡述了《墨韻千秋》的價值與意義,為書增色不少。

眾人見此情形,備受鼓舞,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推廣工作中。他們開始主動聯絡各地的書院、私塾,希望能夠將《墨韻千秋》引入課堂,讓更多的學子有機會閱讀學習。在與書院負責人的溝通中,眾人詳細介紹了書的內容特色、創作初衷以及學術價值,不少負責人被他們的誠意所打動,,紛紛表示願意嘗試。

然而,在推廣過程中,依舊面臨諸多困難。由於戰亂,交通受阻,書籍的運輸成為一大難題。有時,為了將一批書送到偏遠地區的書院,眾人不得不繞道而行,路途艱辛且耗時漫長。而且,紙張價格因戰亂飛漲,印刷成本居高不下,資金壓力日益增大。

面對這些困難,眾人沒有退縮。他們一方面積極尋找更為便捷、安全的運輸路線,與一些熟悉當地地形的嚮導合作,避開戰亂區域;另一方面,四處奔走,尋求贊助與支援。他們向當地的富商、鄉紳講述《墨韻千秋》對傳承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資助。

在眾人的努力下,終於有幾位富商慷慨解囊,為書籍的製造、印刷與運輸提供了資金支援。同時,一些百姓也自發地組織起來,幫忙搬運書籍、張貼宣傳海報,為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