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睡得著,而且男孩子從小吃點苦不是壞事。”
杜士儀知道,即便杜仙蕙真的體弱多病,身為人母,王容也不會捨得與其分離,如今把人送回去最大的緣由,也不僅僅是因為後者——讓玉真公主和固安公主有個心理慰藉。儘管如今的大唐並不像明朝那樣有不成文的制度,出鎮邊地的主將留下正妻嫡子於京師,但不少武將都會主動這麼做。比如說張守珪的妻子陳尚仙和兩個兒子,就都留在了洛陽。
“阿姊寫信來說,因為師尊已然仙逝,如今玉奴又成了壽王妃,為了疏解無上真師叔寂寞,陛下授意兩京公卿遣女入道為女冠,其中,便有李林甫的一個女兒。李林甫姬妾如雲,兒子多女兒也多,自然不吝惜一個女兒,而無上真師叔歷經滄桑,也不是這麼容易接受別人。可正因為陛下都能想到體恤無上真師叔,我們又何妨讓蕙娘多兩位親人?實在不成,我打算日後辛苦一些,奔走於朔方和兩京,如此也可以常見父親和師叔,聊盡孝道。”
第862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
王容的提議,儘管聽上去考慮得面面俱到,但杜士儀何嘗不知道,她其實是最不能割捨的一個。因此,即便數日之後,杜仙蕙再次發熱病倒,他仍然沒有立時三刻下定決心。他可以在很多冒險的時刻痛下決斷,可事關兒女,他反而猶疑不決了起來。然而,朔方維持著風平浪靜的態勢漸漸迎來了冬天,可隨著天子驟然迴鑾長安,河西隴右節度牛仙客封爵隴西縣公,以及張九齡裴耀卿雙雙罷相的訊息幾乎是接踵而來。
李隆基對張守珪牛仙客這樣或有赫赫戰功,或能敬忠職守的邊臣素來極其嘉賞,而張九齡卻每每認為不能濫賞邊臣,一來二去,已經不止一次讓李隆基覺得不耐煩。而這位中書令又最喜歡凡事當面直諫,常常據理力爭到不留情面,再者在東宮的問題上始終固執己見,這一次終於被李隆基認為是一塊絆腳的石頭而隨手挪開了。
念在信賴了其多年,而且也著實欣賞張九齡的風儀翩翩,李隆基還給了一個尚書左丞相的高官,而裴耀卿亦是得了尚書右丞相之銜,賜封趙城侯。
相比於當初罷相之後就出為刺史的張嘉貞李元紘杜暹等人,這樣的高高供起,已經算是很優厚的待遇了,但也僅限於此。從日理萬機的宰相到賦閒無實權,這樣從高峰跌入低谷的落差,等閒人是很難接受的。
而固安公主在信上末尾提到的,卻是導致張九齡和裴耀卿雙雙罷相的一個導火索——李隆基原本準備明年二月方才起駕回長安,但這一次卻因為在洛陽宮中突然聞聽怪聲,連夜不得安眠,這才不顧張裴兩人的諫勸執意回長安。至於宮中怪聲,雖說沒人查出所以然來,可固安公主卻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乃是天子的枕邊人作祟。
在洛陽宮,李隆基直接就把太子李瑛放在眼皮子底下,而回到長安,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這三大宮殿群,安分守己好幾年的李瑛也許就不會被安置在離天子很近的地方,只要一放得遠,李瑛自己固然能舒一口氣,但某些人也會因此而有可趁之機。天子登基已經有二十六年,親政也已二十四年,自己皇帝固然沒當夠,可別人卻未必一直這樣等待下去。
前一日得到訊息後,後一日,杜士儀不動聲色地在節堂接見了朔方文武上下,將第一批從河洛遷來胡戶的安置工作交給了張興和來聖嚴,命康庭蘭領蕃兵從旁輔佐之後,他便回到靈武堂中,招來高適和王昌齡,將張裴二人罷相之事直截了當地告知了兩人。果然,王昌齡和高適同時錯愕難當。
為人爽直的王昌齡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