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鎮不住麾下將領?!”

趙大聽的一愣一愣,有點反應不過來。

這話,說出來誰信?!

曹彬是何許人也?

自幼出身武將之家,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這般顯赫身世之下,生性卻是仁敬和厚,不以等第威勢自異於人,在大宋統一南北的過程中,一人滅兩國,被後世譽為大宋第一良將。

在太祖時代就已經是樞密使這等軍方第一高官,絕對的軍方第一大佬。

從戰功、從經驗、從資歷、從官階,說曹彬鎮不住麾下將領,著實是有點講不通。

當年宋滅後蜀之際,趙大說過只要蜀地之土地,其他統統都不要,由此引得入蜀諸軍瘋搶,唯有曹彬所轄之軍,軍紀嚴明,不動蜀中百姓分毫。

一個這般重視軍紀,能把部隊帶成這樣與民秋毫無犯的統帥,你說他壓不住麾下將領?

而且。

曹彬這個人行軍素來穩重謹慎,明知道與他對剛的是遼國第一戰神耶律休哥,自當更加謹而慎之,怎麼還敢閉著眼睛猛衝?他曹彬莫不是腦子缺根筋的大傻子?

另外還有一個事,也很值得令人玩味。

宋軍二次北伐結束之後,在趙二的移民聖旨及其西路軍監軍的一番迷之操作之下,楊無敵身死,潘美作為西路軍主帥,自然受連帶責任,直接被連降了三級,並且就此徹底被趙二排除在了中樞核心之外。

然而崩潰了的東路軍主帥,名義上導致二次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魯國公曹彬,僅僅只是被趙二不痛不癢的降了兩級,並且在幾個月後又火速升了回來,同時還加了封賞。

這套路,就問你像不像給大哥背鍋,進號子蹲了幾個月的小弟。

而曹彬這個人,還有著一個很著名的特點,那就是特別聽話,堅決貫徹執行來自於領導的任何指示,並且不管自己覺得這個指示是對是錯。

宋太祖趙大就曾言:不欺其主者,獨曹彬耳。

這個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說,只要是皇帝下的令,不管是什麼,曹彬都一應照辦。

既如此,不妨大膽做一個假設。

二次北伐,宋軍三路齊發,負責打掩護的西路軍和中路軍都乾的風風火火,捷報頻頻。

這些捷報被源源不斷傳回開封,送到了趙二的辦公御案之上,每到一封捷報,就讓趙二腎上腺素飆升一個檔位,自信心直接爆棚。

可是趙二看到這些中路和西路的大勝捷報,翻來覆去的等,作為東路的主力卻是遲遲沒有動靜,自信心爆棚的趙二,忍不住了。

所以高粱河車神選擇親自出手了,微操大法之下,大手一揮,一道聖旨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曹彬的東路軍中。

曹彬一看,既然老闆都下旨讓自己上,那還管什麼戰機不戰機,眼睛一閉,上就完了。

打輸了頂多給老闆背鍋,抗旨可是要全家玩完的。

而等到東路軍第一次折返回雄州之後,車神的下一道催促聖旨又到了,曹彬只能是硬著頭皮又繼續上了。

一個打了幾十年仗的統帥,絕不可能在這種常識問題了上連續錯兩次,除非腦殘。

至於史書是怎麼寫的這一段。

比如太宗告誡諸將‘持重緩行,毋貪小利以要敵’,比如太宗傳旨給曹彬,命其不得向前進軍之類,用以彰顯太宗皇帝雖然身處京師,但依舊時刻掌控全域性,北伐失敗屬實是這些將領不聽太宗英明號令所致,堅決維護了太宗皇帝在歷史上偉岸光輝的正面形象。

但是從高粱河車神在第一次北伐戰場的綜合表現來看,這怎麼看都不像是他能說的話。

而且有一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人總是缺什麼,補什麼。

比如朱老四給自己補了個親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