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42年深秋。

崇禎十五年的京城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連續的天災、瘟疫和農民起義讓這座帝國的心臟不堪重負。更糟的是,來自北方的威脅正在逼近。

紫禁城,乾清宮。

崇禎帝正在批閱奏章,臉色愈發凝重。這些天來,壞訊息接踵而至:松錦之戰大敗,洪承疇被俘,精銳盡失;京畿各地流民四起;朝中重臣意見分裂,有人主戰,有人主和,還有人暗中動搖

"陛下,"總管太監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說,"李率泰求見。"

崇禎抬起佈滿血絲的眼睛:"他不是在守備通州嗎?"

"說是有緊急軍情。"

"宣。"

李率泰快步入殿,行禮後壓低聲音:"陛下,大事不好!臣發現有可疑人員在通州一帶活動,疑是滿清的細作。他們似乎在勘察地形,還在打探京城守備的虛實。"

崇禎的手微微顫抖:"可有確鑿證據?"

"還在追查。不過"李率泰欲言又止。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的訪客到來——是李修然。

"陛下,"李修然行禮後直言道,"滿清已經在為最後一擊做準備了。他們不僅派出大量細作,還秘密聯絡了京城內外的關鍵人物。"

崇禎神色一凜:"你有何憑證?"

李修然取出一封密信:"這是從一名滿清密探身上繳獲的。信中提到了'山海關內應'和'京師接應'的具體安排。"

李率泰接過信件檢視,臉色大變:"這是吳三桂的親筆信!"

殿內一片寂靜。崇禎的臉色變得鐵青:"傳旨,立即"

"陛下且慢,"李修然打斷道,"現在打草驚蛇反而會壞事。臣建議先不動聲色,暗中佈置。更重要的是,要為皇室準備退路。"

"退路?"崇禎苦笑,"難道朕還要重蹈南宋的覆轍嗎?"

"不,"李修然正色道,"這不是逃亡,而是戰略轉移。臣已經在江南佈置了新的基地,有鄭芝龍的水師配合,還有西洋的新式火器。只要能儲存實力,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就在這時,王承恩匆匆跑來:"陛下,大事不好!山海關急報,有大股建虜騎兵向關內挺進!"

"來得比預計的更快!"李修然暗道。他早就派人監視滿清動向,卻沒想到對方會選擇在寒冬來臨前發動進攻。

崇禎站起身,踱步思考:"傳令九邊各鎮,立即"

"來不及了,"李修然直言,"滿清這次是有備而來。他們不僅有內應,還選在了最危險的時機。京城各處暗藏的細作隨時可能發動,我們必須立即行動!"

"陛下,"李率泰跪下,"請立即啟動備用方案!臣已經秘密調集了五千精銳,可以護送皇室突圍。"

崇禎看向李修然:"你早就預料到今天?"

"是的。"李修然坦言,"自從松錦之戰後,這個結局就幾乎註定了。但歷史不是命運,我們還有改變的機會。"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鐘聲響起——這是李修然事先安排的警示訊號。京城各處已經出現了暴亂跡象,顯然細作已經開始行動。

"陛下,"李修然沉聲道,"請立即召集皇室成員。我在城外安排了兩支隊伍:一支是明面上的護衛隊,會吸引敵人注意;另一支則由卡洛琳娜率領,會在暗中保護真正的撤離路線。"

崇禎的目光落在一旁的龍椅上,那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權力的象徵。片刻後,他做出了決定:"傳旨,立即召集皇后、太子和諸位皇子公主。"

與此同時,京城各處已經陷入混亂。李修然事先安插的眼線傳來訊息:城北已經有人縱火,城西有暴徒在打劫糧倉,更危險的是,一支神秘力量正在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