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線―――――――――就在林正朔和三個嫡子商議對策的時候,商毅也和林之洋等人就絲綢織造廠的事情達成了一致的協議。

眾人首先都同意,絲綢織造廠將實行絲綢的生產銷售一體化,適當也從個體織戶手中收購散綢,統一銷售,而銷售範圍主要供應海外,也有少量在江浙一帶,甚致是深入內地銷售。

商毅首先提出,絲綢廠總投入為五十萬兩白銀,分成五千股,計一百兩白銀為一股。這個數字當時就把另五個合夥人給嚇住了。因為在他們看來,成立一個絲綢廠,最多也就一二十萬兩白銀也就夠了,五十萬是什麼概念。但商毅認為要做就要做大,繼然有銷路,那就不怕大產量,那怕現在的規模一時上不去,也要為以後擴大生產準備好資金。

林之洋等人思考了一會兒之後,也認為商毅說的有道理,也就都答應了下來。當下各人報出自己認購的股份,分為商毅出資十五萬兩白銀,認購一千五百股,林之洋出資十萬,認購一千股,李格非和張庚秋各自出資七萬五千,認購七百五十股,王柏和程協祥各出資五萬,認購五百股。

確認股份之後,六人又經也詳細的協啇,又就其他許多細節問都達成了一致,主要有毎年年底進行一次分紅,分紅比列按各人持有股份比例計算,並且允許各人的股份自由買賣,轉贈和繼承。最大決議由六人協商,投票決定,得四票為透過,如果出現三對三的結果,那麼就按雙方所持的股份計算,等等。最後以書面形式寫出,六人者簽名按手印,一式七份,各人各自保留一份。

第一三零章 蘇州織造(一)

自宋代以來,蘇州就是中國的繁華之地,與杭州並稱為“人間天堂”。由其是以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這時商毅、林之洋、李格非、張庚秋等人沿著鬧市走去,只見河叉密佈,到處可見小橋流水,河道中船隻來往穿梭,全是一副水鄉古城特色。而且在河岸沿途盡是各種店鋪,鱗次櫛比,琳琅滿日。更有唱戲的、演武術的、玩雜耍的、說書的、擺測字攤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商毅也不禁感嘆,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古色古香風貌,和後世那種人工製造的仿古場景完全不同。

段鵬道:“我看蘇州可比杭州熱鬧多了。”

商毅笑道:“杭州剛剛遭遇了叛軍劫掠,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等再過幾個月之後,風貌一定不會比蘇州差了。”

林之洋也道:“自古以來,蘇杭都是並稱,自然是不分上下。”

商毅忽然見到一座廟宇前前空地上,一群衣衫襤褸的壯年人三五成群聚集在此,或者互相聊天或者東張西望,沒有上百也有七八十號人。頗有些像後世等待有人僱傭的農民工樣子。商毅道:“這些人是做什麼的,聚在這裡,莫非是等人僱工嗎?”

這時只見有一個人走到人群邊上,大聲道:“我要十個,家裡有織機的人。”

立刻就有二十多人圍隴了上來,紛紛道:“我家有織機,我家有織機,老闆,就用我吧。”

程協祥道:“這些人都是本地機戶散工,每日聚集到這裡來,等著大戶作坊來召喚他們做工。有些人家裡還有些田產,只是為了掙些餘錢補貼家用,但也有人完全靠做活掙錢,來維持生活。”

商毅道:“難到這些大戶作坊都沒有僱固定的織造工人嗎?全是靠這樣臨時招募。”

程協祥道:“如果僱傭固定的工人,就必需屯積大量的生絲,保證他們每天都有活幹,一天也不能窩工,但只有少數大戶有這個實力,大多的中小作坊都耗不起,只能買來多少生絲就織多少絲綢,等買完之後,再購進生絲生產,不過也有的作坊是有錢也買不到生絲,因此也請不起固定工人,只能這麼臨時僱傭。而且就是大戶也不會全用固定工人,總會空二三成空織機,臨時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