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才知道盜亦有道,不是下墓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下去的,就拿最出名最簡單的洛陽鏟來說:土夫子將洛陽鏟垂直插入土中,提上來的時候,半筒狀的鏟頭上就會攜帶土,將土倒出後,再將洛陽鏟順著先前的洞再次插入,就這樣反覆多次,提上來的土就能夠打探這一點的垂直土樣。沒有墓葬地方的土叫做生土,一般為黃色,土色純正,沒有雜色,土質相對細膩。有墓葬地方的土顏色一般比較混雜,如黃色中夾雜紅色、黑色等,這種土叫做五花土。因為修建墓葬時,首先在地上挖一個比較深的墓坑,特別是達官貴人的墓穴。層數越深,所涉及的土樣也就越多。待到墓穴挖掘完畢,棺槨下葬,陪葬品都安置完成之後就會將先前挖的土回填到墓中。不同深度的土顏色、質地各有不同,挖墓過程中由於人力物力的限制,並不會主動的將泥土分類,所以就一定會混雜了不同層次的土,因此五花土顏色、質地都不如生土純正盜墓者只需要取樣完成後稍微的一分析就能看出來。五花土特殊的成因和特點,使其成為判斷墓葬的依據,有經驗的盜墓者只要探到五花土,就能確定此地一定有墓葬,而且根據土的混雜程度還能看出墓穴的深度,從而方便打盜洞。另外,一些大型古墓下葬後填土時,會將土夯實,以使墓葬更加牢固,因此夯土的質地都很堅硬,用洛陽鏟打探碰到夯土,比一般的泥土要堅硬一些。經驗老到的盜墓者也能以此判斷出來地下有無墓穴。

說到了專業性,那就不得不提提歷史上的盜墓門派了、其實歷史上盜墓的有很多但是出名的也就是那四個分別是:摸金,卸嶺,搬山,發丘。

那麼什麼是摸金呢?摸金是其實是三國時期曹操所設立的一個職業,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去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這的確就是曹操的做法。《水經注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摸金校尉們乾的最大的一筆是洛陽芒碭山中的西漢梁孝王墓和其妻李王后墓,獲利無數。據說僅此一次盜墓,便養活曹操手下十幾萬軍隊三年的開支,盜墓利潤之豐,超乎常人想象,可見漢王的陪葬的豐厚。在曹操之前並無他人能夠向他那樣有如此專業的進行盜墓,可以說曹操中國盜墓史上是最專業的盜墓者。

摸金校尉們擅長尋龍點穴,十六字陰陽風水秘錄是他們這一派的心血結晶。相對於其他兩個門派來說,摸金和發丘一樣都是由掌權者所設,下起墓來也更加的大膽。

摸金校尉只能在晚上盜墓,有雞鳴燈滅不摸金的說法摸金校尉們在進入地宮,絕對會在主墓室裡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般這些大墓的主人陪葬都會相當之豐厚,腦袋下枕著玉枕頭,身上穿著金縷玉衣,手上拿著玉如意,口中含著夜明珠。點完蠟燭之後,這時候才能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而且不能貪心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這個過程裡,如果東南角點著的那支蠟燭熄滅了,就要將摸來的寶物全部紋絲不動的還給墓主人,然後依舊原樣還原好墓中的一切退出去不能貪心。

那麼這個說法其實也是有依據的:一方面盜墓是勇敢者的遊戲,本身盜墓者就是行走在黑暗中不僅要面對墓室中的層層機關還有面對世人的指責與謾罵。點上一根蠟燭增添一點儀式感,那支蠟燭熄滅了就退出去,沒滅就摸金,告訴別人自己也是盜亦有道的,也算是為自己增加一點自信心。第二就是墓穴常年不通風,原本盜墓者在打好盜洞之後不會立馬下去而是先通風一段時間然後在放一隻活的小動物下去看裡面能不能讓人呼吸,點蠟燭也是同樣道理。如果蠟燭熄滅那麼就說明墓室裡的氧氣不足需要及早退出免得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