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一般的詩。”強秀才靠近過來說道。

“好,拿上去讀一下吧,我等也欣賞一下。他將宣紙遞給婢女,婢女將他的詩端至臺上,只聽到讀的是:

風中細嗅殘花香,

一杯濁酒使人傷。

本是少年凌雲事,

不料撒手此生亡。

本欲壯年多益事,

勿看愚人當朝士。

爾等自愚他不愚,

莫弄公正與良知。

“我強哥作的詩也不錯,來,將詩傳閱下去。”

王金石倒覺得這首,相比前面的欠缺了一些,不過他也不懂詩詞,不敢亂加點評。

婢女將人們所作的詩詞,傳下來供人們閱讀,有的人看到好句,也要點評兩句。

下面這首曲子是東門先生的,哦!原來是一首詞。聽她念道:

借紙銷魂命案,誰料得,年少匆匆。血染床前紅,為遮眾人眼,民眾漸心寒。

稚兒埋溝多斷腸,滴滴淚,化作絳洋。不分男女老幼,揪揪連心,何日重得開顏。

“好詞,好詞!”

“蘇儒簡先生的”再聽她道念:

一拳震三山,

借紙難清算。

何處有青天,

豈可等閒看。

……

眾人紛紛寫出自己的詩詞。

王金石正觀察著這一切,今日有幸見到一群古人在一起,吟詩作賦,相互讚賞的場景。不由得有些感慨,他還看見有人拿著別人的詩,邊看邊隨著詩詞的韻律,搖頭晃腦,搖擺中還有頓挫,沉浸其中。似乎好的詩詞,能成為一種樂器,讓人隨著節奏擺動身體。

正隨處看時,見顏素素拿著幾張宣紙,從樓梯下來。她走上臺,將紙交給了玉兔,玉兔接過紙。

她看了看道:“素素,你們這麼多人,怎麼才寫了這麼點?”

“師傅他說了,我們這些弟子寫的詩詞,就不拿出來丟人了,他寫了一篇文章,你們湊合著看吧。”

玉兔晃了晃手中的紙,道:“柳不對的文章,我來讀讀。”

眾人又都靜下來,聽她讀道:

哀學子賦

庚申之年,暮春之月。李霸竄身書院,公私塗炭;學子奔命求學,有去無回。正義道銷,亡於校舍。以致王父三日哭於學前,七日哭於家舍。杜鵑啼血,心神流離,貌似漂泊。李歌已非取樂之方,川酒已無忘憂之用。睢竹之園,已成煉獄之地;青牛之道,或有荼毒之意。雛鳥鳴哀,聲含血淚,大樹婆娑,民意盡矣。

嗚呼,王父風雲無感,王五軍旅而歸。無非群民憤起,更有山精穢睗。若非言路阻絕,淮河之上盡為義士。護軍之將,忠能死節。泗州顛覆,矢志而吹。焉有民弱虜強,脂膏未央;都是義士高臥,熱血未涼。昔寇虜猙獰,尚存大義;今日國強民富,當除異類。然有諂媚之臣,通敵為禍;更有苟且之人,心存異己。汙穢之廁,時而為家;煙柳之地,甘為殘花。

水毒暗溝,山高石都。長亭五或十里,依然暗流逐利。乃書院之禍始,實起於蕭牆之內。若教之不改,三或五十年,華夏之傳承,民族之脊樑,將不復矣。始作俑者,溫水煮蛙。兄兮弟兮,同見戮於某子;長兮師兮,況復教化之禮。妄想仕途風流,企圖鐘鳴鼎食,尤為衣冠。淮西布衣,非獨思於王子,非始見教之禍也。

完了,王金石聽得雲裡霧裡,好像上學時聽老師讀文言文,頭一次聽根本不知道啥意思。

但是見在坐的反應,好像很牛的樣子。很多人低頭沉思著,當是一篇好文章,能發人深省!

“好!”隨著一聲誇讚,不少人紛紛跟著喝彩。

王金石和大柱、高城道:“咱們不懂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