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筆繪亂世風骨長存 墨染滄桑正道不泯(第2/3頁)
章節報錯
人在亂世的抉擇”起了爭執。陸文認為應突出文人投筆從戎、上陣殺敵的壯烈,以振士氣;陳學究則強調,文人以筆為劍,傳承文化、喚醒民眾同樣重要,如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既懷報國壯志,又留傳世詞作。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蘇御聞之,召集眾人研討。他沉思片刻,道:“二位所言皆有理,文人在亂世,或戰或文,皆為擔當。我們可在書中設章節,分述不同抉擇,展現多元風骨。既有岳飛‘精忠報國’,率岳家軍抗擊金兵;亦有文天祥兵敗被俘,而蘇御聞之,召集眾人研討。他沉思片刻,道:“二位所言皆有理,文人在亂世,或戰或文,皆為擔當。我們可在書中設章節,分述不同抉擇,展現多元風骨。既有岳飛‘精忠報國’,率岳家軍抗擊金兵;亦有文天祥兵敗被俘,卻以《正氣歌》明志,寧死不屈。如此,方能盡顯華夏文人風采。”眾人聽後,紛紛贊同,矛盾化解,創作繼續推進。
隨著時間推移,書稿中的亂世篇章逐漸豐滿。文字與配圖相互呼應,將那血與火的時代、苦難與希望交織的歲月,生動地呈現於紙上。從朝堂的腐朽到民間的抗爭,從戰爭的慘烈到人性的光輝,每一頁都承載著厚重歷史,每一字、每一畫都凝聚著眾人對家國的愛與對文化傳承的執著。
一日深夜,眾人仍在書院挑燈夜戰。窗外,寒風呼嘯,似在訴說亂世的淒涼;窗內,燭火搖曳,映照著眾人專注而堅毅的面龐。蘇御擱筆,環顧四周,看著疲憊卻堅守的夥伴,心中滿是感動與欣慰。他輕聲道:“諸位,如今亂世篇章已具雛形,雖飽含血淚,卻也是我們華夏精神的見證。這一路艱辛,幸有大家攜手。待書稿問世,必能讓後人知曉,在至暗時刻,先輩風骨長存,正道從未泯滅。”
眾人聞言,抬起頭,眼中淚光閃爍,那是艱辛付出後的宣洩,亦是對未來憧憬的折射。在這廢棄書院,他們以筆為舟,以墨為帆,在亂世洪流中破浪前行,向著《墨韻千秋》的完稿彼岸奮勇進發,堅信這部心血之作定能成為華夏文化傳承的不朽燈塔,照亮後人前行之路。
此時,書院外突然傳來一陣嘈雜聲,眾人心中一驚,蘇御警惕地站起身,示意大家保持安靜。他悄悄走到門口,透過門縫向外窺探。只見一群金兵正押著幾個百姓路過,百姓們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眼神中滿是恐懼與絕望。金兵們則耀武揚威,嘴裡罵罵咧咧,手中的鞭子不時抽打在百姓身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響。
看到這一幕,眾人怒火中燒,唐寅緊緊握住畫筆,指節都因用力而泛白,彷彿那畫筆此刻變成了殺敵的武器;陸文拳頭緊握,額頭上青筋暴起,恨不得立刻衝出去與金兵理論;陳學究氣得鬍鬚顫抖,口中喃喃道:“簡直是天理難容,這等暴行,必遭報應!”林婉兮眼眶泛紅,雙手捂住嘴巴,不讓自己哭出聲來,以免暴露眾人的行蹤。
蘇御強忍著憤怒,輕輕關上門,回到眾人身邊,低聲道:“大家莫衝動,此刻出去不僅救不了他們,還會連累我們的書稿大業。我們唯有儘快完成《墨韻千秋》,讓後人銘記這段歷史,才是對這些受苦百姓最大的慰藉。”眾人聽了,雖心中悲憤難平,但也深知蘇御所言有理,只能強壓怒火,再次坐回原位。
然而,這一幕卻深深烙印在眾人心中,成為他們創作的又一動力源泉。此後,陸文在描寫亂世的文字中,更加入了百姓遭受金兵欺凌的悽慘場景,字字泣血,如“風號雪舞,餓殍遍野,老弱婦孺,哀號不絕,而金兵暴行,愈演愈烈,仿若人間煉獄”,讀來讓人肝腸寸斷;唐寅也畫出了更多反映百姓苦難與抗爭的畫作,如一幅《難民圖》,畫面中百姓們相互攙扶,在冰天雪地中艱難前行,背景是金兵的烽火,卻絲毫掩蓋不住他們眼中的希望之光;林婉兮則四處打聽那些百姓的後續訊息,將收集到的點滴希望融入書中,展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