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多數的父母是當得起的。
當我們對照《弟子規》,認真反省自己的時候,會發現這四組看似簡單的“父母”句,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呢?為什麼首先要從“父母呼,應勿緩”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喚孩子,我們都知道,每一聲呼喚裡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國史籍當中,就有著很感人的記載。曾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稱。有一天,曾子進山打柴,他媽媽留在家裡。突然家裡來了一個客人拜訪曾子,他媽媽見到一個陌生人來找自己的兒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這個時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覺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馬上就想是不是媽媽有什麼事?是不是媽媽在叫我?於是趕緊揹著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裡,跪問母親:母親,我剛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麼事?媽媽就說:剛才有客人忽然來到,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又怕說得不好,讓人家覺得不符合規矩,我沒有辦法,就只好咬著手指盼你回來。這就是我們史籍當中記載的故事,在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在六朝的《孝子傳》中都有記載。你看,有時候母子之間心靈相通,這一種呼喚,連聲音都不需要。這就是中國傳統對於“父母呼”,對於父母和子女之間這種親情的一種非常感人的描述。我們現在要學習、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聲,其實這是不對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入則孝之一(3)
《廣州日報》記者在母親節這天進行了一次採訪,他們隨機採訪了一些母親和孩子。記者問這些做子女的:請你們談一談,將來會怎麼樣對待自己的母親?這些兒女基本都這麼說的:我要掙大錢,好好侍奉我的母親。這個話我覺得完全對,無可厚非。但是做子女的有沒有想到母親這邊的答案是什麼?《廣州日報》的記者,同時又採訪了上百個母親,當母親面對“你希望你的子女為你做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一個母親提到過“錢”字,沒有一個母親說,希望兒女給她買什麼東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親講:希望我的兒女回家陪我吃頓飯。所以,網路上曾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賈君鵬,媽媽叫你回家吃飯了。賈君鵬這個人是誰?現在誰都不知道,大概是個虛構的名字。而且這條留言就這麼一句話,沒頭沒腦的:賈君鵬,媽媽叫你回家吃飯了。這一句話的點選率現在多少了?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這句話打動了所有人的心。
怎麼才能好好孝敬父母?絕大多數中國的子女都是有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應該傾聽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麼。孝的第一步,傾聽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儘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我們學會傾聽父母的需要,並儘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時也不一定就能討得父母的歡心,甚至還可能遭到父母的誤解和責備,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大家也許都聽說過臥冰求鯉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晉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西晉的大臣,這個人曾經隱居深山二十多年。後來從溫縣令一路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臥冰求鯉這個故事特別有意思。王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對他並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進讒言,挑撥,說這個兒子不好,不孝順。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拼命滿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經結了厚厚的冰,而繼母依然想吃鯉魚,王祥沒有辦法,只好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對於對自己並不慈愛的繼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滿足她的需要,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