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筆繪亂世風骨長存 墨染滄桑正道不泯(第1/3頁)
章節報錯
晨曦的微光艱難地穿透雲層,灑在廢棄書院的殘垣斷壁上,為這片飽經滄桑的創作之地添了幾分暖意。唐寅採風歸來,眾人沉浸於融合新素材的忙碌之中,而蘇御卻獨自佇立在庭院,望著遠方連綿的山巒,眉頭緊鎖,滿心憂慮。
當下亂世,金兵肆虐,百姓深陷水火,文化傳承之路愈發艱難。蘇御深知,《墨韻千秋》不僅要展現華夏千古風華,更需銘刻這亂世之殤,讓後人銘記先輩們在苦難中的堅守與抗爭。思索良久,他轉身召集眾人,神色凝重地說道:“諸位,如今書稿漸進佳境,可我們不能忘卻當下的苦難。這亂世,是華夏文化的磨礪場,我們要用筆繪出風骨,讓正氣長存。”
眾人圍坐,面色凝重,紛紛點頭。陸文率先開口:“蘇兄所言極是,我觀唐兄採風畫作,有諸多展現民間疾苦之景,如那荒蕪的村莊、流離的難民,正可融入書中。我欲改寫部分章節,以文字為刃,剖析亂世根源,展現百姓不屈之魂。”說罷,他拿起一疊書稿,目光堅定,似已在心中勾勒出新篇章。
陳學究輕撫鬍鬚,緩緩道:“陸賢侄此念甚好,然欲寫亂世,需深挖歷史。自北宋積弱,朝堂腐朽,奸臣當道,致金兵南下如入無人之境。我們可從政治、軍事、經濟多維度剖析,方能使後人窺其全貌。”周崇在旁,迅速翻找古籍,補充道:“陳老所言極是,我這兒有幾本關於宋金交戰的孤本,其中對兵力部署、兵力部署、糧草供應等細節記載頗詳,或可為書稿添力。”
林婉兮面露不忍,輕聲道:“每念及百姓受苦,婉兮心中悲慼。我們可否多著墨於那些平凡人在困境中的善舉?像我曾見難民相互扶持、共渡難關,雖身處黑暗,人性之光未滅,這些暖人事蹟亦應流傳。”眾人聞之,眼中多了幾分溫情與希望,皆認可此為亂世中的一抹亮色,不可忽視。
唐寅起身,展開一幅畫,畫面中是一座被戰火焚燬的城鎮,殘垣斷壁間,一位老者正守著學堂,雖滿面塵灰,卻目光堅毅,守護著一屋書籍。唐寅沉聲道:“我途中見此而唐寅起身,展開一幅畫,畫面中是一座被戰火焚燬的城鎮,殘垣斷壁間,一位老者正守著學堂,雖滿面塵灰,卻目光堅毅,守護著一屋書籍。唐寅沉聲道:“我途中見此情景,深受觸動。這老者深知文化不死,哪怕身臨絕境,亦不放棄傳承。此類故事,當為書中脊樑,撐起民族精神。”
商議既定,眾人各司其職,再次投入創作。陸文埋首書案,筆鋒犀利,改寫著章節。他詳述金兵鐵蹄踐踏下,山河破碎,百姓家園盡毀,“煙火千家,一朝為墟,哀鴻遍野,慘不忍睹。然華夏子民,豈肯屈膝?或執戈而起,衛我山河;或隱於市井,施援救難,其志可嘉,其骨錚錚。”文字間飽含悲憤與力量,讀來令人動容。
陳學究與周崇日夜鑽研古籍,探尋亂世脈絡。從宋徽宗的昏庸奢靡,重用蔡京等“六賊”,致使朝綱崩壞、民生凋敝;到宋軍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如聯金滅遼後未防金兵野心,致邊疆防線形同虛設;再到經濟上,苛捐雜稅、土地兼併,讓百姓苦不堪言,種種弊端一一呈現。他們力求以史為鑑,讓後人明晰亡國之痛,汲取教訓。
林婉兮穿梭忙碌,收集民間故事,整理成冊。有書生散盡家財,救濟難民;有村婦收養孤兒,視如己出;更有醫者不顧危險,奔赴疫區,救死扶傷。這些平凡人的非凡之舉,經她細膩筆觸潤色,成為書中熠熠生輝的篇章,展現人性至善至美。
唐寅則再次背起畫具,深入戰區邊緣。他不顧危險,描繪戰爭創傷:硝煙瀰漫的戰場,士兵們浴血奮戰;破敗村落裡,老弱婦孺飢寒交迫卻眼神堅毅;還有百姓自發組織起來,修繕城牆、運送物資,支援抗金力量。每一幅畫都是對亂世的控訴,對抗爭精神的歌頌。
創作過程中,難題接踵而至。一日,陸文與陳學究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