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唐寅寫生田園野趣 質樸配圖別具韻味(第2/3頁)
章節報錯
又陸續創作多幅,仿若一位不知疲倦的工匠,精心雕琢著每一件作品。有描繪農夫勞作的,展現田間辛勤汗水,畫面中,農夫們頭戴斗笠,彎腰插秧,古銅色的肌膚在陽光下閃耀,每一滴汗水都仿若折射出生活的艱辛與收穫的希望;有刻畫牧童放牛的,呈現悠然閒適童趣,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短笛,笛聲悠揚,飄散在山谷間,牛兒悠然自得地吃草,尾巴輕輕擺動,仿若時間都為這一幕而靜止;還有展現山林四季變換的組圖,從春的繁花似錦,花朵爭奇鬥豔,仿若一片花海,到冬的銀裝素裹,山巒白雪皚皚,樹枝掛滿冰晶,仿若童話世界。這些畫作風格質樸,毫無刻意雕琢之感,與《墨韻千秋》追求的文化傳承核心契合,為書稿注入了新活力,仿若為書稿披上了一件絢麗多彩的新衣。
孩子們看到畫作,眼中滿是新奇與興奮,圍在唐寅身邊問個不停。“唐夫子,這畫裡的蝴蝶咋能畫得這麼像,跟真的一樣!”“這山上的雪看著好冷,您是咋畫出來的?”唐寅笑著一一解答,藉機向孩子們傳授繪畫知識,激發他們對藝術的熱愛。他拿起畫筆,耐心地講解線條的運用、色彩的搭配,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仿若一顆顆明亮的星星。
此後,在轉移與躲避金兵的間隙,唐寅堅持寫生,仿若一位執著的行者,無論風雨如何,都未曾停下腳步。他克服了諸多困難,有時顏料不足,他便就地取材,用山間的礦石、植物自制顏料;有時畫板損壞,他就用平整的木板代替。就這樣,他積累了不少佳作。這些畫作成為《墨韻千秋》珍貴配圖,讓書稿圖文並茂,更具可讀性與感染力。每一幅畫都是一扇窗,讓讀者領略到亂世中田園野趣的美好,感受到文化傳承者堅守中的詩意,也讓孩子們在艱難歲月中有了憧憬美好、學習知識的新依託,仿若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盞明燈。
然而,前行之路依舊佈滿荊棘。一日,負責探路的同伴匆匆趕回,神色慌張,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衣衫被汗水浸溼,仿若剛從水中撈出一般。他大口喘著粗氣,聲音顫抖地說道:“不好了,前方發現金兵蹤跡,人數眾多,我們的路線怕是受阻了。”眾人聞聽此言,心中一緊,仿若被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剛剛因唐寅畫作帶來的喜悅瞬間消散。蘇御當機立斷,立刻召集眾人商議對策:“書稿與孩子們的安危至關重要,我們不能貿然前行,需另尋他路。大家冷靜下來,想想辦法。”眾人圍坐在一起,眉頭緊鎖,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氣氛凝重而緊張,仿若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商議後,眾人決定改變路線,朝著更為隱蔽的深山密林進發。一路上,他們小心翼翼,避開金兵的巡邏路線,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孩子們緊緊跟在大人身後,小手緊緊攥著衣角,不敢發出一點聲響,眼神中既有恐懼,又有對未來的迷茫,仿若迷失在黑暗中的羔羊;護送的大人則時刻保持警惕,手中緊握武器,留意著四周的動靜,一旦有風吹草動,便立刻停下腳步,準備應對危險,仿若守護家園的衛士。
唐寅在這艱難的行程中,依然沒有放下畫筆。他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快速記錄下沿途的特殊景緻,或是一道險峻的山谷,或是一棵古老而奇特的大樹。這些速寫雖然簡略,卻也為書稿增添了別樣的素材,仿若在黑暗中閃爍的微光。
經過數日的艱難跋涉,眾人終於抵達了新的藏身之處。這是一處山洞密佈的山谷,山洞內部寬敞乾燥,且洞口隱蔽,易於防守。眾人稍作休整,便又開始忙碌起來。周崇繼續為孩子們授課,唐寅則整理畫作,準備為書稿配圖,其他人或準備食物,或站崗放哨,各司其職,仿若一臺精密的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
在這亂世之中,他們懷揣著希望與夢想,用知識、藝術與勇氣守護著書稿與孩子,仿若在黑暗中堅守的燈塔,等待著黎明的曙光穿透陰霾,照亮